第 7 节 雾霾围城:当呼吸成为一种痛(第1页)

● PM2.5 不存在所谓安全剂量,但是也不可能避免。

● 雾霾的背后是分配正义的问题。

● 空气可能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善,而不能当作一种资源来使用。

我们的重心将从技术哲学理论过渡到讲述具体的技术伦理案例。这些案例都同你我紧密相关。这期节目我们来谈谈雾霾的问题。

一到入冬,北京的天气就变得很差。虽然说雾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这几年这个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2013 年的 1 月份,全国三十个省遭受雾霾影响,当月北京仅仅有五天能看到清洁的蓝天。

我们都知道,所谓雾霾,就是空气中悬浮的水滴加上各种有害颗粒造成的空气污染情况。那么让人沮丧的雾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可能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总的来说雾霾是工业化发展阶段与特殊的气候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重度雾霾频发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事件。雾更主要的是自然现象,而霾则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其中 PM2.5 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种。PM 就是英文颗粒的缩写,2.5 指的是这些颗粒的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总之就是很小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不仅可以透过呼吸钻到肺里,进入血液甚至是大脑。它对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铁定的。可以肯定的是会造成或诱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而对大脑的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但是出于理智的谨慎,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时间暴露在雾霾中,有可能对人脑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总而言之,雾霾天气对人健康危害是确凿的,毋庸置疑的,这在科学界有共识。而且个人体验来说也很糟糕,在雾霾天,很多人会感觉到明显的鼻子和嗓子难受。

对于 PM2.5 这种东西,其实不存在所谓安全剂量。理想状态就是一点儿都没有,但是很不幸,只要你用化石燃料,开汽车,建设城市,PM2.5 是不能避免的。即使是你去纯天然环境里,火山喷发,地火燃烧乃至于大海扬波,都可能产生 PM2.5。我们只能尽量降低 PM2.5 含量,使得它对健康的危害降至最低。

世界卫生组织定了一个建议性的标准。认为 PM2.5 最好能够控制在 10 以下。并且提出了一些过渡性标准。例如过渡一期目标要求 PM10 能控制在 70μg/m3,PM2.5 在 35μg/m3。这个标准还是挺严苛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让一年绝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