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识别数据的泄露是不经意的,却在社交网络上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潜移默化地影响选票。
● 隐私一方面是内容的隐私,另一方面是信息自治权。
● 网络时代的真正挑战在于你很困惑自己什么时候应该打开和关闭什么信息。
● 网络常常让你完全丧失了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前段时间一个热点事件是关于 facebook 的,说它泄露了八千七百万的用户数据。这个说法各方报道的不太一样。《纽约时报》报道的是五千万,「剑桥分析」说大概是三千万。这个数据不是一般的数据,实际上是个人识别数据,个人识别数据是美国隐私法里面的词汇,主要指的就是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识别,追踪一个人。比如我的年龄、星座、手机号、身份证数据等等。但是有些数据就不是这种,比如你的睡眠时间,你上的学校。这些都不是直接关联到你,而是一些比较普遍的东西。
实际上,这事儿比想象的要复杂不少。2015 年美国《守望者》报道说美国议员泰德·克鲁斯利用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数据分析公司搜集用户数据,通过有针对性地影响选民,协助唐纳德·特朗普赢得了 2016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2018 年,《纽约时报》,《守望者》从一名前剑桥分析的员工克里斯托弗·威利那得到更多关于剑桥分析的信息,开始更为详实的报道。社交媒体轻易泄露的个人数据隐私以及这些隐私泄露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大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一切都从一个叫亚历山大·科根的剑桥大学研究员讲起。科根是俄国人,七岁才到美国读书,在香港大学博士,之后在剑桥大学做研究员,研究社会心理学。科根在剑桥时候发明了叫「数字生活」的软件。该软件能搜集你信息,继而建立一个心理人格的档案。比如你在建军节的时候,玩的那个变军装游戏,就搜集了你照片和姓名信息。这些游戏的共同点就是在开始之前需要你同意授权抓取你的个人信息对不对?「数字生活」在 Facebook 上也是这么操作的,这个套路在国内外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大约二十七万的 Facebook 用户都同意了「数字生活」来抓取数据。但它实际上不仅搜集了用户的信息,还搜集了用户朋友的信息,这样总数高达八千七百万。这时候你可能说,这个明显不对啊。
但科根却认为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用户授权的。当你选择使用这个软件的时候,软件清楚地提示你会搜集你和你的朋友的一些基本信息,用来提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