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应用的大量泛滥和使用,可能使得我们变成数字无产阶级。
● 相对于别的兴趣,玩手机实际上会使我们「无产阶级化」。
● 手机打的功能远多于通讯,而要完整地吞没你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信息的真实淹没生活的真实。
如果我猜的没错,你现在可能是在用手机听我的节目。你或许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消费者,购买了这档节目,听听是不是有意思。但是你可能不会觉得自己也是在工作。实际情况是,当你在玩手机的时候,你也在一刻不停地为互联网公司生产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作为你血汗的数据将被如何使用,你却对它一无所知。
2018 年 1 月,《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题为「数字无产阶级」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网络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免费的数据生产劳动。我们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来为数字工厂生产数据,这些数据继而被搜集起来用以牟利。就好比我们在为一个煤矿企业挖煤一样。大部分人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生产数据的劳动。问题是如果大家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在劳动,网络公司是否应该按照通常的雇佣逻辑来付出薪资成本呢。评论文章认为信息时代互联网企业将每个人都变成了免费的数据劳动者,对他们进行了最彻底的剥削。它不仅不支付工资,甚至还要用户付费。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我们变成了被剥削的数字无产阶级。
一些学者很早意识到数据的重要商业价值。网络应用的大量泛滥和使用,可能使得我们变成数字无产阶级。从前是把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商品化,现在是从人的行为、习惯和偏好中收集到的数据商品化,这就是所谓知识资本主义的涵义。针对网络活动边消费边生产的特征,有学者针对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生产消费,prosumption,也就是 produ + ption。形象地描述了用户在使用网络应用的同时也在为后台贡献大量数据的生产现象。根据搜集的这些数据,一些精明的商人建立起来人们的数字人格,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向我们投放定点广告。比如说他发现你活动的地理位置总是国贸附近,总是在网上浏览红酒等,算法就可以推测你的工作性质和消费能力,继而推荐特定的商品。正是因为要搜集数据,很多社交平台都是免费使用的。实际上它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只是付费的方式变得不容易被察觉,使得剥削变得隐秘。
在高中政治课里我们都学习了无产阶级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所谓的无产阶级就是没有财产的阶级。这其实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