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三、「Ta 在跟别人聊天吗」:3 分钟不回信息带来的不安(第1页)

相信大部分在亲密关系中很焦虑的人都迫切想解决问题,谈一场有安全感的恋爱。那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如何界定焦虑型依恋。

在 1978 年,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做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把母亲和婴儿同时请到实验室。然后让家长离开,陌生人进入,观察小孩的反应情况。比如,他是否紧张妈妈的离开、探索新环境,或者愿意跟陌生人相处。当该环节结束,妈妈会重新回到婴儿身边,跟他打招呼并且进行安抚。研究者观察到,婴儿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安全型依恋:虽然因为妈妈的离开而沮丧,但相信她会回来。能够积极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进行互动。

二是焦虑-矛盾型依恋:在母亲离开时非常难过,当她再次出现时很愤怒。紧紧地黏着妈妈,同时处于难以安抚的状态。

三是焦虑-回避型依恋:对和母亲分离或重聚都无动于衷,也很少去探索新事物,碰周围的玩具。

四是混乱型依恋:表现出混乱无序,无法归类的依恋行为。

对于成年人来说,焦虑型依恋也有矛盾和回避两个特点。具体可能有以下 6 种表现:

1. 一分开就感到抑郁,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

2. 考虑问题很悲观,经常把对象想得很糟糕,担心自己被伤害;

3. 内心渴望爱,却总是跟他作和闹,无意识地破坏关系;

4. 情感上极度饥渴,想得到大量的爱与关心,希望另一半给自己安全感;

5. 但又对 ta 缺乏信任,担心自己的需要不会被满足;

6. 或者发生冲突感到焦虑时,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用逃避的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在跟来访者的交谈中,我发现焦虑会严重破坏亲密关系。特别当两个焦虑型依恋的人相遇——矛盾型的你遇到回避型的他。我的来访者「小语」就是这样。她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经常因为男朋友不接电话或者突然玩失踪而情绪失控。小语总在担心:「他是不是讨厌我了?还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由于缺乏回应而去消极地脑补,幻想出最坏的情况——感情破裂或者被背叛。所以她夺命连环 call,甚至直接到男朋友家去拍门喊人。在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是小语内心深深的怀疑——这段关系是否还能继续?她无法确定答案,被焦虑感折磨到崩溃。虽然知道不该逼迫恋人,但还是强求他回应和陪伴,以此来确认自己没有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