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有点事儿要忙,到了十点多才腾出空来开写。我想着反正十二点之前也发不上来了,所以就多琢磨了一会儿。谁知道这么一琢磨就到这个点儿了。嗯,明天,不对,应该是今天得抓紧了。)
正文:
云中谣传的后续影响很快就显现了出来,赵王何八年四月初一日,王旨命司空署在邯郸北门外辟地营建官衙,以所在地命名为浒台署,权力直接出自赵王,具体事务则以相邦赵胜代掌,上卿徐韩为“亲为视事”。由于是初设衙门,浒台司官比五司命低一级受下卿禄,却并不受五司管辖,属于独立机构。
浒台所管辖的事务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叫做“视众僚事以风闻谏言”,也就是代表赵王监察赵国各级文武官员,以此为依据进行赏罚,按后世的说法也就是督察院之类的部门。然而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卿大夫们哪个不是耳聪目明?当从不同渠道得知浒台公开的人员大都与赵胜此前在赵王默许之下私募的刺马军有极大牵连时,谁也不会再怀疑这就是赵国版的冰台。
不过这样一来大家反倒放心了,毕竟就算没有浒台之前,赵国历代君王以及赵成和李兑这样的权臣也都各自有不同名目的密探组织,就算再往下的封君卿士大夫们暗中也不缺这样的人手,只不过如今赵王学着秦国的样将这种组织半公开的正规化了而已,其实与以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不相干的人自然对此并不十分关心,但他们不关心却不等于没有人关心,当司空署得到王命以后还没有公开的时候,赵造、赵谭等人便已经通过种种渠道得到了消息。这一下子让他们吃惊不小,没用过多分析也已经料想到,这时候赵王突然要建什么浒台来给刺马军正名,明显是在赵胜撺掇之下针对云中谣传来的。
果如他们所料,当浒台衙门还在规划尚未施工之时,浒台署就已经正式运转了起来。由于新任命的衙署下卿司官冯夷未在邯郸,浒台佐贰中大夫刘元等人在对暗中分散在各地的人员组织迅速正名以后,立刻便将手插到了云中郡北征大军之中。
与此同时,朝堂里也是风起云涌,数天之内已有不下一二十卿士大夫公开向赵王表示反对新建衙门。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如今各处需用极大,国赋捉襟见肘,不适合大兴土木。然而所谓有攻就有守,反对者固然群情汹汹,但支持者同样针锋相对,理由也很充分:如今李兑之祸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又正值四敌环视,北征未成之时,集缁缕之事使国用大增,更需借此以正众僚之风,从而稳保社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