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当段鹏选择在这西南边陲之地进行固守时,在军事战略之余,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转换思路,招揽到他所需要的治理“人才”,进而能把这“想法”散布开来。对于蛮莫这样的地方来说,居住在此地的民众,由于多数是久居外帮蛮荒之地,鲜有受皇权礼教束缚,所接受的理念也是斑驳陆离的,这应该算是比较容易归拢其思路了的。
但即便是如此,还是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以学堂为例,前来入学的女幼童就极为的少见,仅只有三个,年龄为六岁左右,而且幼童父母坚决不允许男女混杂入学,迫于无奈,只好暂时单独安置在了一处学堂里,由成菁桃千总来施教简单的幼学。
从明面上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所遵行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但实际上,此为农耕的缘故,男人先天劳力等优于女人,加上战争等几乎都是男人参战,以及传宗接代等缘故,在等等活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但这种思路的转换,谈何容易。明朝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主张“革故鼎新”,可结局是自刎而死。连段鹏自己也曾尝试着,在腾冲卫儒学来传播此种新的思路,可最后还是被逼离开了腾冲卫。传统儒学在段鹏看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起到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但自蛮族入侵以来,儒学已经开始变异,中间被人为的参杂了许多“有害”的糟粕进来,需要一个“清本正源”。
并且,国人一向是有重视“手艺”,而忽视理论的喜好,这样就无法进入一个相互循环促进的格局,最终的结局就只能因循西方的成果加以经验施放,类似于段鹏前世里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山寨”,简单“流水般”的世世代代。
只有先破了这种“假道学”,转而遵循一种真正的“思路”,再辅之于“制度”,这样华夏方有振兴的可能。
有些事,并不是一定要让人明白后才去做的,也可以先做着,再逐渐让人明白的。如果什么都不去做的话,那永远都落后于人了。
应该说,段鹏的这个法子与其前世的“以工代赈”,有些类似。用这种“雇佣”手段解决了城中一般百姓的生计,稳定了城内次序。但紧接着,他的手法再次让民众“耳目一新”,他开始发放钱铺里的小票,给这些“雇佣”而来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