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帧十五年(1642年)十月,在经过多日的磋商后,增援的缅军加上拿隆的所属,共近七万大军,还是团团围住了蛮莫城池,但他们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在商议着如何以一种更节省的办法来解决战事。
而此时刀岩,恭猛所率的五千陇川宣抚司土兵早已抵达了铁壁关,协助先前返回关隘的陈超部,共同扼守关隘,如此一来,关隘整个的军力人数已达近万人。至于杨家兄弟所招募到的一万募兵,才刚刚到达了腾冲卫城,奇怪的是,这部分人马并没有直接赶往铁壁关,而是在城外就地驻扎了下来,出城迎接他们的是腾冲卫经历司的钱文理经历,及陈超部的李啸尘把总。
攻城与围城,在大刀长矛年代,对攻防的双方来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于守城一方,假使地势险要,筹划缜密的话,以寡击众也是有可能的。城墙是守方最有效的防御,孙子兵法就有一段关于攻城过程,即丧失攻击军兵力三成,城池仍未被攻下的记述。城墙如果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克服,那么城墙就相当于攻击军三成的实力。原因就在于城墙阻隔攻击军,迫使攻击军不是要翻越城墙,就是要从城门进入。攻击军若欲打破城门,不论是使用冲击,或是使用兵器砍击,势必要靠近城门,那么在城墙上的守军不但可以逸待劳,居高临下的优势,使用弓箭练靶,令攻击军要接近城门,就必须付出代价。
其次是爬越城墙,不管使用云梯还是使用绳索,守城军可以轻松因应,利用丢掷石块、木头等,致使攻军很难顺利登楼。就算是费尽千辛万苦爬上,变成肉靶的目标也很明显,守城军也能很容易反击。在攻城军无法彻底破坏城墙的前提下,攻城军挑战守城军时,城墙的障碍可以抵消军队人数的优劣。
再来是围城,一但攻击无法立刻占领城池,那么就要形成包围作战。城内如有积粮作倚靠,攻守双方开始比粮草的消耗,若是围城的攻击军带的粮食不多,当粮食吃完,就不得不撤退。后来的孔明屡次北伐,均是因为粮尽而退兵,这点粮草的消耗也是不容忽视。当然如果守城军的粮草不够用时,情况就相反。像曹操水淹下邳城,就是利用守城兵卒饥饿来收服武力高强的吕布。
根据《三国志》魏书的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领十万人攻围合淝城,时间超过一个月,还不能攻下,周瑜围攻南郡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勉强攻下,正是因为攻城与围城不容易的关系。另外还有孙策围城庐江,二年后始攻破,皆是旷日费时的「最下攻城」。太和二年十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数万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