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药方?(第1页)

就在徐天宝的机器在展览会上挫了日本人的威风之时,在美国的缅因州军港朴茨茅斯,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了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日俄两国代表于8月在美国朴茨茅斯开始议和谈判。清政府曾分别向日、俄及其他各国声明,日俄议和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清政府还一度想参加和议,因遭到日俄双方的反对而作罢。日俄在议和期间,无视清政府的存在,对其声明不予理睬。

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以中国的东北为战场,东北人民在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惨遭兵燹之灾,丧亡无计其数。日俄两军建筑炮台、挖掘战壕、修垫车道时,拆毁民房、毁坏民地、砍伐树木、驱使民工,无一不使东北国人遭难。仅海城杨家园子等21屯,地亩禾苗被毁1万余亩,树木被砍伐5万余棵。战后侍赈灾民即38413户。据俄军统计,俄军粮秣的85%取自中国东北,约90余万吨。清廷方面统计,东北人民死于战火的约2万人,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中国人民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可是战争结束时,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

消息传回国内,许多立宪派人士关心的不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何种程度的损失,而是为日本的战胜叫好。在他们看来,日本象征君主立宪,俄国象征君主**。现在君主立宪的日本轻易地击败了君主**的俄国,说明君主立宪制比君主**制度更加优越。对于很多对西方政治略知皮毛的立宪派人士看来,这是驳斥保守派最有力的武器和证据。似乎中国之病,只需要这贴良药即可。于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宪政的改革,就变成刻不容缓的事情。

日本的胜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了激荡中国近代社会立宪思潮的导火索。素有北方清议之名的《大公报》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立刻刊载文称:“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国也,**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国无不败。”尽管将两国交战之结果简单归于政体之不同,难免有流于浮浅之嫌,但此文却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社会上众多支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