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经》的理解之一(第1页)

对这个题目,说实话有些不敢动笔。《道德经》传世二千多年,注释已汗牛充栋,许多是大师级的注解,后辈小子在此往往开口便错。

在此,不避己陋,说些自己的理解,也算对书友交待。

首先是要理解什么是道,曾有说法,什么是道,开口就错!《道德经》开篇便说明这个问题,老子当初开悟大道,实在无法说清,便通过各种对比,各种否定之否定来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语言描述,说出来却已偏移大道,道之为字,不过是假借。就象一首中文之诗,翻译成英文,已失去中文原意,出现偏差。心中领悟的大道,一旦说出,便已偏移心中原意。

举一例:民国军阀张宗昌本为粗汉,却附庸风雅,喜爱写诗,并出过一本诗集,通篇为打油诗,爆笑之极,下面便是他的一首。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

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后有英国人将此诗翻译成英文,过后不久,又有好事者将英文诗翻译成中文,此人从未看过张宗昌原诗,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以为是英人游中国名山后所写,翻成中文如下:

遥远的泰山,


展现出阴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础,

支撑起浅薄的高层;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将那乾坤颠倒;

陈旧的传统,

必将遭逢地裂山崩。

此诗不论语言,还是意境,甚或内涵,都能算上佳作。一首诗经不同语言翻译,尚能如此,何况真正的大道。故用语言描述什么是道,必定会出偏差,此是无可奈何之事。

既然写此文,只得勉强说之!

道是宇宙的本源,创生宇宙之后,又蕴于宇宙所有之中,道是万物真正本体,我们所见都是道的外在表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此为第二十五章,此段经文说明道为宇宙本源,宇宙由之而生。它无声、无形,是唯一的、绝对的、永在的。

这段经文,我有一友,曾戏言此是描述现代科学上的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初,并无时间空间,混沌之中有一质点(用混沌都不对,连时空都没有,你们能想像?),无有体积,不知何故,发生爆炸,时间空间由此诞生,此为距今一百三十多亿年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