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欧洲的局势(三)
1905年俄国在与中华帝国的战争中失败,其扩张势头受挫,英国便不再把俄国看作是全世界的头号敌人。1904年英法签定协约后,英、俄接近与谅解便势在必行了。于是,英、俄间达成在波斯和阿富汗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不过这也有中华帝国在波斯的进入,让他们两家分在了南、北两方)。至此,英国和法俄解决了殖民冲突,进而把国家力量全部聚焦在对德关系上来了。
19世纪后半叶,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成为欧洲各国决策者普遍接受的观念。保守传统、自我节制与内外均衡的正统主义原则变得不重要了,而这种原则,正是保卫欧洲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下去的最根本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发达、市场扩张,国家的管理深度和镇压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旦那些保守国家不再需要彼此支持来对付国内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那么它们在外交上就可以自行其是、互相拆台。以后战争的起因是法、德矛盾,但决定性因素却是俄、德和奥匈三个君主**国家的分裂,而英国态度的转变,则成了压垮欧洲均势的最后一根稻草。
俄国一直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大肆宣扬泛斯拉夫主义,而德国则针锋相对地推行泛德意志主义。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帝国一方面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浪潮中摇摇欲坠,另一方面则指望德国能站在泛德意志主义的立场上拉自己一把。
法国出于国家荣耀和民族统一,年年不忘夺回失去的土地,德国出于同样的原因,决不肯放弃。俄国嫉妒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德国则害怕俄国巨大的潜力。德国觊觎英国的世界霸权,英国则视德国建立的公海舰队是为推翻大英帝国的证据。每一个国家都患上了自恋症。对本国的权利喋喋不休,对他国的意图以最坏的恶意来进行揣度。
19世纪还是所谓民意至上的民主时代,公众情绪和报纸社论一度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主流。英、法皆为所谓民主代议制国家,视回应民意为理所当然。德、俄和奥匈帝国这种**国家对民意更加敏感,因为君主的威望和王朝的延续,完全靠对外强势扩张来维持。
由于缺乏合适的制度性的宣泄渠道,民意便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外交政策上,而且根本不会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国际关系,总把外交斗争看作是体育比赛一样,视正常的外交妥协为奇耻大辱。对危险的军事冲突欢呼雀跃。总以为国际危机达到顶点,就是金光闪闪的奖杯和数不清的荣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