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算计(第1页)

从禹邵谦府内出来,众叔公就再也忍不住破口大骂,什么玩意儿,中了状元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一开口就要一千二百顷良田,你做梦去吧你。

骂的虽然痛快,可事情还是得解决,相约到老三家,好好的商量一下。

老祖宗挣下这份家业时,是在清溪河岸建了一座江宁闻名的大宅院,占地一千余顷近万平方,后七个儿子分家,就把这间大宅院分割成了七份,所以现在禹家七兄弟的院子都是紧挨着的。

三叔公家从外往内数第三间。

三叔公一脉是禹家人丁最旺的一脉,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孙子孙女十二人,再加上妻妾媳妇单是主家人就近五十来口,丫鬟家丁更是一百有余。

这么大的家,真靠那一百顷地还怎么过日子。

三叔公的态度很明确,不妥协!有本事,你禹邵谦就却衙门告我,大不了一拍两散,你也别想讨到好。

其他几位叔公也都是这个态度,凭什么要多交给你禹邵谦九百顷地。

可骂归骂,表态归表态,可没人觉的这事就这么定了。

他们也都知道,根据大周律案件涉及到官员无论官职大小最终要通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处审核做实的,更何况案件涉及新科状元必定备受万般瞩目,任谁都不敢徇私包庇,也就没空子让他们钻。

再说了,连小小清溪里的司农都搬不倒,他们那敢跟状元叫板,硬拼是绝对不行的,只能说说气话罢了。

气性过后,堂内一片静谧,谁也不开口说话,只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好一会,最小,却很有主意的七叔公道:“他要就给他,给了他,他还得求着还给咱”。

众叔公一听这话都是一头雾水,三叔公呵呵冷笑道:“老七,你傻了,东西吃进肚子,谁会重新吐出来”。

七叔公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轻松道:“一人一千二百顷地,我们六兄弟合在一起那就是七千二百顷地,再加上他自己的一共近八千顷良田。哥哥们,你们想想八千顷地啊,能产多少粮食,少说四万石粮食,要多少人去收割,打谷,脱谷,嗮米,照料。记得父亲在世时,家中长工就有五百余人,短工就更多,他从哪里找那么多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储藏!这么多粮食收进来,他放那啊”

“对啊”五叔公一拍大腿,长身而起道:“离七月份的早稻收割只有一个半月,清溪里的长工都是有合约在身的,根本挤不出一个人去帮他,他还不得反过头来求咱。好!就算他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