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位上,一名中尉正带着七八名学员在练习操作。因为是在掩体内,空间有限,练习也比较简单。中尉先随机报出一组数据,学员们就忙七手八脚地调整射击目标诸元。调整完毕之后再由中尉去检查,看是否合格。当然,像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方便让新手上路,真正想练出水平还得拉到野地里打两炮。
由于人不多,郑卫国他们一进掩体就被学员们发现了。按照第四十一集团军最新颁布的军事条令,部队在训练时遇到长官不允许打招呼,以确保训练能够正常进行。不过有这三位大佬在场,战士们还是显得十分拘谨,就连那名中尉都有些紧张。
中尉开始还强自镇定,这下见程政委发问,忙唰得一声立正站好,敬礼道:“报告程副司令,这是日制91式105毫米野炮!”
日制91式105毫米野炮是日军有感于75口径火炮威力不足而特意研发的,虽然射程没有增加,但弹丸重达32斤,是75野炮的两倍多,威力可想而知。九一八事变之后,部分精锐师团开始换装,但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普及。
程政委一听有些欢喜,问道:“不是说只有日军精锐才有吗?我们现在不也装备上了么!哈哈,咱们现在也是精锐了。”又问道:“这种火炮我们有多少门?”
中尉忙答道:“一共有5门。”
程政委笑道:“好嘛,都可以编成一个重炮营了。”他见这里的学员不多,又问道:“怎么只有你们这几个人,其他人呢?”
中尉尴尬地答道:“报告程副司令,我们炮组目前只有我们这九个人。”
程政委一愣,转身对郭总监说:“啊,老郭,这是不是有点儿少啊?”他虽然对炮兵不太了解,但在军事上并非门外汉。一看就知道这种大炮九个人肯定是不行的。按照第四十一集团军的后勤供给能力至少也得安排一个炮排。
郑卫国说:“是不是炮组、转运和弹药补给分开训练的?”
郭总监苦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是!按照司令员您的要求,我们炮兵都是按一专多能模式训练的。只是现在人手不够,炮组和学员只能优先照顾七五口径野炮。重炮实在是没有办法,就算司令员您今天不来视察,我也要登门求助了。”
炮兵部队对战士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导致兵源选择范围十分狭窄。即便是冀中这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一时也难以筹集足够的兵源。
郑卫国点点头表示理解,又问道:“嗯,人手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只是你这边为什么不优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