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大明,正在进行深入的国土规划。
大明的大片土地,都被精心规划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植树造林。
每年的粮食产量,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增长。
这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后所取得的成就,尽管黄河的溃堤说明其中潜藏的问题也不少,但整体上的成就仍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诸如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成功引进,也功不可没。
此外,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廉价铁器得以普及,农民手中拥有了更多高效的开荒工具,这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朱允熥所制定的粮食战略是,基本口粮必须由大明自己种植解决,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多余的粮食,可以用于出口。
然而,对于天然橡胶、胡椒、苏木、棉花,乃至木材等经济类作物,则主要依靠大量进口。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首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最保险的。
大明现在的人口远没有后世那般稠密,可耕地资源完全能够充分满足国内百姓的需求,理论上根本无需进口粮食。
此前之所以仍有粮食进口,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内因需求爆发而产生的缺口。
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后面再继续进口已毫无必要。
二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粮食产量,实际上都是不太够自己本国百姓吃的。
虽然大明可以进口,但长时间这样做,无疑会激化大明与其他国家的矛盾。
让那些国家底层吃不饱饭的百姓,以为自己吃不饱饭的原因,是由于粮食出口给大明了,从而仇恨大明。
这不利于大明在海外树立光辉伟大的形象,并借此更顺利做生意的。
相反,从这些国家进口经济作物和其他资源就不一样了。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后,他们的经济作物必须也只能出口给大明。
大明再向他们出口粮食,让底层的百姓都能吃得饱饭。
这种做法,将使得大明在世界各国的百姓眼中,形象更友好,更利于开展投资,贸易,以及矿产资源开发。
但这也意味着,大明既要成为一个工业国,也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
好在大明也有这样的潜质。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新的农作物种子引入,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