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赵鞅怒极伐卫国(第1页)

助蒯聩一举成功即卫国国君之位,这令赵鞅非常满意,非常高兴。

但赵鞅高兴得太早了,因为形势一直在变,卫国的形势变得尤其令人目不暇接。

卫庄公即位后,原本我们心目中那位文武双全极富英雄气概的形象貌似变了。他没能从赵鞅那里学来治国理政的本事,甚至连好好用人的本事也没学来。

他做了什么?

清算!

卫庄公认为,卫国的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忠于他的,于是卫庄公决定除掉一批卫国大夫。

但他又是一个大嘴巴,心中所想便随意说了出来,结果整个卫国人心惶惶。

于是,不少人蠢蠢欲动,准备再次驱逐卫庄公。

卫庄公这才知道自己在卫国根本是根基不稳,令他头疼的是,卫国人因为这些年持续与晋国交恶,普遍对晋国没有好感。

这使得卫庄公为了在卫国站稳脚跟,不得不做出一些迎合卫国人的事来。

赵鞅没有注意到的卫国形势的变化,对赵鞅来讲,真正变化的,正是蒯聩本人。

按理来说,蒯聩登上卫国国君之位,理应来朝见晋国,一方面晋国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虽然经历了齐国组织的反晋联盟一事。但黄池之会后,晋国仍旧夺回了盟主之位。

晋国既然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卫国当然要来朝见晋国。

另一方面,赵鞅始终认为,你蒯聩在卫国是堂堂卫侯,但在我赵鞅眼里,至少曾经是家臣。

我帮了你大忙,助你夺回国君之位,在天子面前也说了你的好话,让天子承认了你当上卫国国君的合法性,你也得来感谢感谢我啊。

但赵鞅等了大半年,卫庄公就是不赴晋国。赵鞅有些怏怏不乐,干脆写了一封信给卫庄公。

卫庄公打开一看,信是这样写的:

“曾经,卫侯您在晋国时,是当时卫国的世子,也是我的家臣。如今,卫侯您已经是卫国的国君了,我只好邀请卫侯您赴晋国朝见寡君。否则的话,寡君会认为卫侯您是受我的命令,不来晋国朝见,这样让我实在很为难啊。”

卫庄公叹了口气,赵鞅的信说得是有理有节。他也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去一趟晋国。

如果早点去,那一切都没有问题。但是,都大半年没去了,赵鞅看来是有些不高兴了。

但是晋国人一向又很霸道,动不动便是扣留别国的使臣,甚至国君。万一自己这一次去晋国,被扣留就完蛋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