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觚哉:名实之间的千年叩问(第1页)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在鲁国太庙见到一只变形的觚,那青铜酒器的棱角被磨得圆润,腹部的饕餮纹残缺不全,原本四道象征四方的扉棱只剩下模糊的凸起,早已失去古礼规定的形制。他轻抚着斑驳的铜锈,指腹划过被刻意磨平的棱角,连声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 这声叹息穿越两千五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响 —— 它不仅是对一件器物的惋惜,更是对名实错位的忧虑,对社会秩序崩坏的痛心。从商周青铜礼器到当代社会的制度规范,“觚之为觚” 的命题始终缠绕着人类文明:当事物的名称与实质脱节,当形式与内涵背离,我们该如何找回那失落的 “觚”?

一、觚之为觚:青铜铸就的礼制密码

商周时期的觚,绝非普通的饮酒器具,而是礼制大厦的一块基石。考古发现的商代晚期青铜觚,多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腹部常有四道扉棱,纹饰以饕餮、夔龙为主,通高约三十厘米,容量约两升。这种严格的形制并非工匠的随意设计,而是《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的具体实践 —— 每一寸弧度都对应着尊卑等级,每一道纹饰都承载着宗教伦理。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妇好觚”,通高 36.5 厘米,口径 16.8 厘米,器身修长,腹部饰有三组饕餮纹,每组以扉棱分隔,圈足饰有相对的夔龙纹。器内底部铸有 “妇好” 二字铭文,证明它是商王武丁为王后所作的礼器。祭祀时,商王执觚献酒,酒液沿喇叭口缓缓注入祭器,象征着人神之间的沟通,而觚的容量恰好是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 的标准,确保祭祀时 “牺牲不成,粢盛不絜,不敢以祭”。考古学家发现,这只觚的内壁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说明它并非摆设,而是真正用于祭祀的礼器 —— 这种 “器以载道” 的传统,使觚成为 “名实相符” 的最初象征。

西周时期,觚的形制被纳入更严密的礼乐体系。《礼记?礼器》规定 “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觚作为中等贵族使用的礼器,其尺寸、纹饰必须与使用者的爵位匹配。陕西扶风出土的 “墙盘觚”,纹饰已从商代的饕餮纹简化为窃曲纹,扉棱变矮,通高降至 25 厘米,这正是西周中期 “礼从宜,使从俗” 的体现。但即便简化,仍保持 “上圆下方” 的基本形制 —— 喇叭口象征天圆,圈足象征地方,暗合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说明形制可变,但其承载的 “名” 与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