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量材而教,方得其妙(第1页)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那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教育与沟通的智慧。它并非是对人进行等级划分的偏见,而是深刻揭示了根据个体资质差异采取不同教化方式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教育理念与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引。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首先需明确 “中人” 的含义。这里的 “中人” 并非简单指代中等资质的人,而是泛指具有普遍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群体。“上” 则可理解为高深的道理、精妙的学问或抽象的哲理。孔子认为,对于认知水平在平均之上的人,可以向他们传授高深的知识与道理;而对于认知水平在平均之下的人,若强行灌输高深学问,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对方因无法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理念在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论语》中记载,孔子面对不同弟子的同一问题,常常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闻斯行之。” 公西华对此不解,孔子解释道:“冉有退,故进之;子路兼人,故退之。” 冉有性格谦逊退缩,故鼓励他勇于行动;子路勇猛过人,故提醒他三思后行。这种根据弟子个性与资质差异而调整教诲方式的做法,正是对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的生动实践。

在教育领域,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 “教亦多术矣”,强调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他认为,对于资质聪颖的学生,可直接传授深奥的义理;对于资质稍逊的学生,则需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 “因材施教” 的明确概念,主张根据学生的 “才” 与 “性”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宋代的朱熹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深入。他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对于初学者,要求他们先熟读儒家经典的基础篇章,掌握基本的伦理规范;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探究经典背后的微言大义,进行思辨与创新。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使得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获得成长。

反观现代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违背这一理念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和教师采用 “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