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正色道:“大人放心,我只保他无事,若是真有罪证,绝不袒护。”
尚书权衡再三,只得放人。
贾赦回到府中,羞愧难当,缩在大房院子里面,再也不出来。
经历这场风波,荣国府上下对黛玉更是敬重有加。
贾母常对众人叹道:“咱们家这些爷们,倒不如一个姑娘家有见识!”
而黛玉经过此事,也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书院的决心。
唯有让女子都读书明理,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夕阳西下,黛玉站在荣国府最高处,望着渐趋平静的宁荣街。
远处,宁国府大门紧闭,贴着封条;近处,荣国府灯火通明,安然无恙。
“玉儿在看什么?”身后传来原红蕖的声音。
黛玉轻声道:“在看兴衰更替,世事无常。”
原红蕖与她并肩而立:“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让更多女子有能力面对这些无常。”
黛玉点头,眼中闪着坚定的光:“嬷嬷说得是。”
宁国府被抄家黛玉早有预料。
她早看过原着,知道宁国府会有这一遭,荣国府被贾琏夫妻俩硬生生给扭转了衰败的趋势,免了抄家之灾,他们原来也劝过贾珍,可贾珍哪是个能听劝的。
而这些年来,宁府仗着世袭爵位,贪赃枉法之事没少做,什么强占民田、甚至暗中与南洋商人走私禁物。
更严重的是,还查出了他们与暹罗探子往来的证据,这才触怒了皇上。
判决很快下来:贾珍、贾蓉父子流放三千里,充军边疆;女眷没入官奴,发往各处为婢。
唯有惜春因年纪尚小,且查无直接参与罪证,暂押候审。
消息传来,荣国府一片悲声。
虽说是罪有应得,但毕竟血脉相连,贾母哭得几乎晕厥。
黛玉心中不忍,尤其想到惜春那般清冷的性子,若真沦为官奴,怕是活不长久。她当即修书数封,分别寄给刑部、大理寺的旧识,又特意求见皇后。
“惜春那孩子我是知道的。”皇后叹道,“最是孤高清冷,从不过问俗务。只是国法如山,本宫也不好直接干预。”
黛玉早有准备,呈上一卷文书:“臣女查过,惜春早年就在女子书院读过书,算是我书院的学生。按朝廷新规,女子书院学生可免没入官奴。”
女子书院的学生,要么为官,要么为主,绝不为奴!
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