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贯听说了倭国幕府制度之后,更是大为推崇,多次在王鼎面前提起。
他已经在朝廷中发动舆论,准备把王鼎推到大明的幕府大将军的位置上了。
这样天下依然是大明的天下,只是话事人换了一个,反正万历皇帝之前一直摆烂,从来也不上朝,也不批阅奏折。
换一个更勤奋的话事人其实对大明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王鼎进入北京之后,在沈一贯和王鼎联手压制之下,天下虽有所不满,但是依然太太平平,各地官府交粮纳贡也从来不曾短少,丝毫没有因为万历皇帝从此隐居宫内而有所改变。
而且王鼎入京前,拉拢了土默特的三娘子作为盟友,连续击败了土默特大汗扯力克和鄂尔多斯大汗卜失兔,又抓住了在青海那边蹦跶欢实的火络赤,进关前王鼎还擒住了彻辰汗和他孙子林丹巴图尔。
王鼎入关之前事实上已经统一了蒙古南部草原。
这让大明北部的草原威胁大为降低,军费幅度下降。
在没有万历皇帝掣肘之后,沈一贯手里真正有了权力。
沈一贯第一件事就是把应该奉养宗室的银子直接砍了一半,反正宗室们就算怨愤也是怨愤王鼎。
本来沈一贯想全部给砍了,但是真的害怕宗室们活不下去造反,所以今年还是发了一半,明年准备再进一步削减。
不过沈一贯还是做了一些对宗室有利的事情,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放开了底层宗室科举就业限制。
允许藩王旁系和主脉四代孙可以自愿放弃宗室供养,自谋生路。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设立了宗藩制度。
宗藩制度在周王朝就有记载,它是封建社会帝王巩固宗法制的手段,目的为防止权力旁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使得子孙繁荣昌盛、遍布天下。
其所谓:“藩屏帝室,永膺多福。”
明初,藩王的不仅有兵权还有俸禄,甚至还有自己的官署,虽然一定程度上镇守了疆土,但在太平盛世的明朝,皇帝的敌人就渐渐变成了各个藩王。一旦他们在地方割据,形成一方势力,将会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威胁。于是朱元璋之孙朱允炆上任后便进行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削藩失败,江山易主。
朱棣上任后继续削藩,重点削减藩王的兵权和政权,但俸禄还是分文不少。藩王没有了军队、不能参政也不能做官,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非皇帝召见,不得离开封地,更不许擅自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