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的离世,冲散了洛阳的热闹气氛。
谁都没有想到当所有人沉浸于凉州大捷时,他会突然离世。
突然到连北军将士自己都不信。
他带着三件遗憾和一句兴汉走了,留下的悲痛给予大汉沉重打击。
什么凉州大捷,什么连开几日庆功宴都不重要。
操办葬礼,成了如今朝廷头等大事。
规格给的很高,三公九卿中有数人深度参与,朱家家财不多,宫里出来了上百位宫女及小黄门构成的队伍。
她们捧着上好的绸缎、金银细软,一股脑的往朱家送。
刘辩处于伤神当中,自然不是他安排的。
而是唐皇后听说这件事后,赏赐给朱儁家眷。
挺尸期间,悼唁的大臣不计其数,哭喊声数日不停。
司金府停下所有工作,召集工匠打造金丝棺椁,大臣们讨论,朱儁的尸骨是否要移入皇家陵园陪寝。
奏疏由皇甫嵩写下,当日送到章德殿。
刘辩并不在这,而是在太庙,于是又转送。
最终大臣们收到答复,不入皇家陵园,入南山忠园。
朱儁戎马一生,不喜朝堂,让他和将士们待在一起更为稳妥。
刘辩批复完,奏疏传到尚书台,三公九卿当日拍板,调集上万名工匠,赶往南山修墓。
至于命名,又出现争议。
到底为钱塘侯墓,还是天子说的国公墓?
举棋不定时,宫里送出一份帖。
碑文刘辩已经写好。
字没那么好看,应当是亲自提笔写下的。
韩暨默默吩咐工匠,将字帖拓印下来,打造墓碑。
不日,朱儁离世的消息,被制作成公文送往全国,要求全国各州郡发布。
然后,刘辩发出旨意,罢朝七日,举国哀悼。
就算他没下达这个旨意,军民的气氛也一日比一日高涨,无数人叫喊着要来洛阳送朱老将军一程。
汉末三杰有几个地方很像。
不爱财、善待百姓、一心为汉,且大半生都交给了国家。
百姓不是傻子,谁对他们好,谁让他们过上的好日子,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要是换袁隗死了,虽然袁家名满天下,但除了士人叫嚷,哪家会为他们哭上一句。
昭宁二年,十一月。
送葬队从洛阳出发,刘辩衣着朴素出席,洛阳城中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