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这条线的接触出乎意料地顺利,他内心积压的恐惧和对解脱的渴望,在“老赵头”传递的安全信号和“官方嘉奖”的双重催化下,终于决堤。
他提供的关键信息,尤其是关于胁迫者身份和运作模式的细节,对李成而言,是撬动整个兴隆集团的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起点。
人证,已然在手。
然而,木材厂这边,林沫清的消息却迟迟没有激起预期的涟漪。谢云峰带回来的消息混杂着痛苦与无力,在谢夭夭那番电话后,夏禹压力陡增。
经过综合权衡,李成最终同意了夏禹和唐秋的提议——进入木材厂。
但这一次,要求更为严格:他们必须完全保持之前的角色身份——市里派下来参与“安全生产暨规范化建设”联合检查的工作人员。
只不过,这次是“轮岗学习”,被安排到兴隆集团旗下另一个“模范评估单位”镇西木材厂进行“经验交流”和“流程观摩”。
这个身份,既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行动自由,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兴隆”可能产生的疑虑。
木材厂的环境比石灰厂更为粗犷,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松脂、锯末和陈旧铁锈混合的气息。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掩盖了大部分人声。
夏禹和唐秋穿着统一发放的、印着“安全生产监督”字样的蓝色工装,胸前挂着临时工作牌,混迹在真正的检查组成员和厂方陪同人员之中。
夏禹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厂区布局、人员流动和监控点位,一边在脑海中快速印证着谢云峰之前带回的信息:简陋的工人宿舍区、靠近后门那片堆放废料、相对僻静的区域、以及林沫清作为“会计”可能出现的办公楼位置。
“学习”行程安排得很满,参观流水线、查看安全记录、与“优秀工人”代表座谈。夏禹表现得像个认真好学的年轻干部,不时提问,做着笔记,眼神却扫过每一个角落。
唐秋则更像一个沉默寡言的技术人员,目光沉静,步履稳健,偶尔用专业术语与厂里的技工交流几句,丝毫不引人注目。
在下午临近结束时,李成刻意安排的关键环节来临——财务流程的“规范化展示”。
作为“会计”的林沫清被通知到一间临时布置成“学习室”的简陋办公室,配合检查组“了解基层财务工作的实际运作”。
当那个身影出现在门口时,夏禹却微微蹙眉。
与他预想中饱经风霜、憔悴哀伤的形象截然不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