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9章 盘点反思陈年往事(第1页)

苗英杰的心情很复杂,如果不是周通平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他也不会那么快就能执掌一个县,但也正是因为此,周通平却因为年轻干部纷纷落马,成为颇受争议的人物。

周通平低头看着茶杯,沉默片刻才回答:“我没什么后悔的,如果历史重回十年前,我想我还会那么做。”

周通凭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推动规划的经济改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周通平才大胆启用了拥护改革、敢想敢干、没有利益纽带的一批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想以此打破僵化的格局,激活干部队伍。

周通平也很谨慎,他没有动市区最大的蛋糕,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逐步替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干部。

周通平让三十多名年轻干部掌握了两个县大部分关键岗位,希望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能在短期内有较大的进步,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的巨大活力。

从实际情况看,两个县的年轻干部确实达成了他的预期目标。

经济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三年时间就已经完成脱贫,第五年就已经成为全市各县的前两名。更是在第七年夺取全经济排名第一,创造了一个轰动一时的经济奇迹。

周通平回忆至此,心情有些激动:“英杰,能发展这么好,你居功至伟,但我也必须说,其中还有杨期的功劳。我们不能因为杨期之后犯错误就一笔抹杀他所有的贡献。”

“老书记,我同意您对杨期的评价。他作为县长经常身先士卒的确付出很多,我到现在也承认他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好战友好兄弟。但能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应该归功您的大战略,以及那么多年毫无保留的支持。”

周通平摇摇手,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周通平低下头,深深叹口气。

“老书记,杨期的问题不能算在您身上,我作为一把手过分相信他,给他太多不受约束的权力,导致他肆意妄为,这应该是我的责任……”

苗英杰想要安慰周通平,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合适,只能看向秦云东。

秦云东平静地说:“老书记,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公平评价,在那个年代,改革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可能超越历史局限预料到各种后果。”

他认为我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时代变革,既要保持本色不改,又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出现各种复杂的新问题在所难免,付出的代价也必须承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