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苒来到海岛,嫂子哥哥、二叔二婶纷纷询问她【我被爸爸卖了】这篇文章的事。
姜苒详细向他们讲述了一番钱小花的事。
几人都是感慨连连。
“小苒,这篇文这么火,报社给了你多少稿费?”周倩好奇问。
姜苒看其他几人也朝她望了过来,微微一笑道:“加在一起有一千多了。”
周倩诧异道:“这么多?”
姜苒谦虚道:“现在我也算是属于有点名气的作家了,拿的是最高那一档的稿费。”
几人恍然大悟。
下午姜苒陪儿子玩耍的时候,随处都能听到议论她文章的声音,她本以为,过完年这篇文章的热度就会慢慢消退。
谁知道,年后开春,几家省级报社像是约好了似的,接二连三地报道了好几起类似的事件。有的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城里另觅新欢,写信回家要跟糟糠之妻离婚;有的是厂里的技术员,被提拔当了干部,就嫌弃没文化的老婆配不上自己。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又一次将姜苒的那篇文章推上了风口浪尖。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冯伟”不是个例,而是真实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一类人。
这股讨论的热潮一直持续到了四月份,四月七号,《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详细讲述了一位农民靠科学养猪,成为“万元户”的先进事迹。
这篇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千层浪。
大家的生产热情,像是被点燃的干柴,一下子就烧了起来。
姜苒去黑市买菜,感受得最为真切,摊主们聚在一起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养猪”、“养鸡”、“万元户”。
“你听说了吗?报纸上那个万元户,就养了100头猪,一年就挣了一万块!”
“我的乖乖,一万块!那得是多少钱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
“谁说不是呢!我琢磨着,回家把后院那块地给圈起来,先养上两头猪崽试试水。”
“养猪好,养鸡也好,多下几个蛋,拿到黑市上也能换不少钱呢!”
姜苒听着这些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的议论,嘴角不自觉地扬了扬。
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了。
四月十七号,周六, 清晨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姜苒把女儿交给陈着,叮嘱了他几句,就骑上自行车出了门。
萧鸣的电线厂早在两个月前就建好了,他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