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几个哭丧着脸的小家伙送出殿门后,胤礽转身便吩咐何玉柱:“去请内务府总管和礼部侍郎来,该筹备明日接驾的事了。”
话音刚落,慈宁宫的老嬷嬷却先一步到了:“太子爷,太皇太后说了,接驾的琐事她老人家与太后娘娘接手便是。”
嬷嬷笑着递上一卷清单,“这是两位老祖宗拟的章程,您过目便好。”
胤礽展开清单一看,不由怔住——从卤簿仪仗到御膳菜单,事无巨细皆已安排妥当。
最末还朱笔批注:“保成近日咳疾未愈,明日辰时再来慈宁宫请安,不得早至。”
“这……”胤礽指尖抚过那熟悉的字迹,心头一暖,“乌库玛嬷和皇玛嬷这般操劳,孙儿实在过意不去。”
嬷嬷抿嘴笑道:“太皇太后原话说:‘咱们保成这些日子既要监国又要带弟弟,比皇帝还辛苦。他若明儿个敢寅时就起来折腾,老婆子我就亲自去毓庆宫逮人!’”
这活灵活现的模仿逗得胤礽笑出声来。
正说着,皇太后身边的崔嬷嬷也捧着食盒进来:“太后娘娘听说太子爷刚用了药,特意让膳房熬了枇杷蜜露,还热着呢。”
揭开青瓷盅盖,清甜的香气顿时盈满暖阁。
胤礽刚要道谢,崔嬷嬷又取出个绣囊:“里头是西藏新贡的红景天,娘娘让缝在枕中,最是安神。”
待两位嬷嬷退下,何玉柱忍不住感叹:“两位老祖宗这是把太子爷当眼珠子疼呢。”
胤礽捧着蜜露轻啜,温热的甜香沁入心脾。
窗外暮色渐沉,他望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想起幼时生病,太皇太后也是这般将他搂在怀里,一勺勺喂药。
老太太身上沉水香混着药香的气息,至今萦绕在记忆深处。
“去库房取那对翡翠寿星翁来。”胤礽忽然吩咐,“再把我前日抄的《金刚经》一并送去慈宁宫。”
何玉柱刚要应声,却见胤礽又添了句:“等等,皇玛嬷近来眼睛畏光,把那套琉璃灯罩也带上。”
夜色渐浓,毓庆宫的烛火一直亮到亥时。
胤礽执笔将接驾流程又细看了一遍,在“御前献捷”环节添了句“备参汤暖炉”,想到皇阿玛惯常的坐骑性子烈,又在“仪仗马匹”旁批注“换温驯者”。
*
翌日清晨
京师内外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满城洋溢着欢腾的喜气。
九月的阳光为紫禁城的琉璃瓦镀上一层温暖的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