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悲催仨兄弟(第1页)

与此同时,县令府内,陈衍总算将开源节流跟李世民解释清楚了。

当然,这里面夹杂了不少其他知识理论,以及陈衍自己这段时间琢磨出来的见解。

毕竟他真的是学医的,不是学经济的。

而每到这种时候,陈衍总会埋怨那辆大运为什么那么着急冲业绩。

倘若多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背全唐诗宋词,将一些知识以及发明死死刻在脑子里,此刻说不定已经螺旋起飞了。

哪至于跟现在一样,对啥都一知半解,啥玩意都得去自己研究,琢磨。

当然,尽管只是这样,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也听得连连点头,如痴如醉。

李世民哈哈大笑:“不错,不错,朕不得不感叹,当初顶着那么大风险,将渭南县交给你是正确的。”

“虽然你说的很多东西朕听不太懂,但朕相信你。”

“好好干,如果有需要,你可以修书让承乾调动折冲府帮你扫清障碍。”

说完,他转头看向旁边的长孙皇后,乐道:“不过,此事也多亏了观音婢。”

“倘若不是观音婢当初死活拦着朕调你小子去三省六部,朕也想不到将渭南县交给你。”

陈衍一怔,还有这种事呢?

一直在旁边没插话的高阳此时也惊了。

她说当初以陈衍的本事,怎么会进不了三省六部呢,原来是母后反对。

亏她当时还想进宫求求父皇。

长孙皇后笑着摇摇头,对陈衍说:“那时我其实没多想,单纯地觉得陛下提出来那些位置不适合你,倒没有其他意思。”

“后来陛下说要将渭南县交给你时,我最初同样是反对的,因为陛下打算为你打造一个一言堂,从上到下,从权力到钱粮,都由你一人说了算。”

“甚至,折冲府的兵权名义上在承乾手中,其实依然听你调动。”

“这样的安排固然对你实现自己提出的理念很有帮助,但压力实在太大,若干得好,那自然皆大欢喜,可倘若干不好的话,你恐怕就得承受大量的口诛笔伐。”

“所以我第一时间是反对的,然陛下一再坚持,我也没办法。”

“所幸,你没让陛下失望,甚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正所谓一个女婿半个儿,在长孙皇后心里,早就将陈衍当成了自家后辈。

故此一开始李世民提出让陈衍来渭南县时,她才会反对。

作为一名母亲,她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