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激战日机(第1页)

九六式中型轰炸机编队迅速做出反应,紧贴编队航线的四架战机立刻下压高度,转入战术波状飞行,交替变换高度与速度,试图扰乱高射炮的瞄准解算。

领航机在编队最前方持续释放干扰烟雾弹,在阳光下形成大片白幕,压制八路炮手的视觉。

高空中,爆炸声如密集雷鸣,火网迅速织出一道道层叠金属带。

地面上的61-K型37毫米高射炮开始转入稳定节奏。炮班三人协同作业,一人操作转向与俯仰,一人调整光学瞄准器,一人快速供弹,几十门火炮保持着每分钟上百发以上的射速。

第一波命中并未造成重大杀伤,日军飞行员训练有素,不断修正飞行姿态,控制航速在高射炮预测解算之外。

部分轰炸机甚至利用山体地形,在防空死角处贴山掠过,迫使几门高炮被迫短暂停火调整射角。

地面炮手继续冷静应对,阵地指挥员下令逐门转入分区射击模式,打击重心转为中高空轨迹交叉点,炮火转向更高空区域。

五门高炮集火一架突出的轰炸机,仅在数秒内便精准命中其右侧尾舵,炸裂的尾翼剧烈晃动,舵面失灵,整架飞机在空中划出弧形偏移,但机组立即切换到副翼操控,强行稳住姿态,冒着烟继续保持编队。

数架轰炸机在这种密集火力下已有受损,但都未脱离航线。日军飞行员反应迅速,战术配合紧密,不断用急剧俯冲与爬升规避炮弹爆点,机动性表现超出了地面炮兵的预期。

如果不是地面高炮阵地的火力实在过于猛烈,他们早就完成了投弹。

短短三分钟,八路军高炮阵地消耗了将近三千发弹药,却仍无法对日机造成有效击落。

但炮手们进步很快,逐步掌握了轰炸机的飞行规律。部分高炮小组使用“抬射-落带”的炮击战术,将爆炸点延后、落在轰炸机必经航线上,以时间差诱发贴身空爆。

第四架轰炸机左侧引擎被正面破片击中,液压管线爆裂起火,飞行速度骤减,被后方编队甩出数百米,随即在下方密林中坠毁,引发次生爆炸。

紧接着,第七架机腹也被击穿,弹舱中一枚未投出的炸弹被引爆,机体当场撕裂,残骸四散,碎片掠过另两架战机机翼,划出一条长长的破口。

空战进入焦灼。剩余轰炸机不断调整航向,穿梭于爆炸区边缘,飞行员将每一寸操纵面逼至极限,几乎以半失控状态强行飞行。燃油在高压中回流,起火迹象明显,但他们仍咬牙不退。

高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