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起,整个机床生产区进入连续七日的高强度工作周期,昼夜不息,灯火通明。
但这仅仅是开始。
林壹所设计的这条飞机产线,不仅追求效率,更凝聚了他对未来航空制造体系的理解——在当下的工业条件下,已堪称最先进。
在那五类关键设备之外,还有一道至关重要的技术关卡亟待突破,那便是一套大型五轴联动仿形铣床的制造。
这类设备是航空制造中处理复杂曲面结构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需同时控制XYZ三个直线轴与AB两个旋转轴的协调运动,具备在任意空间姿态下精密切削铝合金、钛合金等多种高性能结构件的能力。
基座采用四块预制钢板铣焊拼接而成,焊接完成后整体送入退火炉进行热处理,以彻底释放内部残余应力,确保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安装工序按节点推进,先是双轨道导向底座的搭建,再是双转臂铣头的回转机构装配。
每一步都需要反复使用千分尺对水平、垂直度和对称轴线进行精密测量,误差控制严格限定在±0.01毫米以内,容不得丝毫偏差。
此外,林壹要求所有直线导轨接触面在恒温环境中人工研磨,直到黑白对研图达到95%以上接触率,确保后续运行平稳无颤振。
他亲自在主臂安装工位驻守一天一夜,监控轴芯滑动精度与伺服电机同步响应速度。
同时,另一工段开始搭建组装机翼用的——弯折式工装平台。
针对复杂翼型结构,林壹设计了一套多节点可调节模架系统,由45号钢材(特种合金钢的一种)与高强度铝模板(航空铝合金的一种)构成。
平台以模块拼接方式构建,可拆分、可移动,具备±15度的空间变位能力。
技工们在林壹的指导下,利用水准仪与调平螺旋升降器,反复调整每个基准点的高低差,最终使整个平台在9米跨度内保持不超过0.3毫米的装配误差。
另外,还有一台座舱风挡热压成型装置也在搭建。
林壹指示技工们自建一座带控温隧道式热压炉,炉膛长3米,宽1.2米,内部铺设五组电热管并布设分段温控系统。
首批有机玻璃热弯实验每日进行三轮,温控由人工热电偶手动记录,技工们需要不断试错,以寻找最佳软化温度和冷却曲线。
为防止风挡热弯过程出现气泡或波纹,林壹还自制了负压抽真空系统,使板材紧贴模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