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我了!”身后的僚机迅速接棒,完成补位。
如影随形的打击节奏使得原本占优势的九七式机群再度陷入被动。
三分钟后,又有五架九七式被击落。
战斗进入血肉交织的厮杀阶段。
此刻的天空,已非谁压谁的单边战斗,而是高手对决——
一边是训练有素、战术体系成熟的飞虎队,以雷霆般的打击节奏与顽强的意志扭转战局。
一边是技艺老道、灵活至极的九七式飞行编队,凭借盘旋与合围战术不断设陷围剿。
这是利爪与蜂群的角力,是钢刀与羽刃的缠斗。
云层间,火线交错,残骸纷飞,空气中充斥着焦油、汽油与血的味道。
而地面上的新县兵民、防空炮手,乃至李振国、楚云飞等人,都在注视着这场足以改变战局的空战。
飞虎队与日军第三飞行战队的交锋,逐渐进入最为惨烈的僵持阶段。
九七式战机如猎隼般灵活,一旦拖入中低空盘旋战,其紧密的三机一组咬合编制,几乎无死角地封锁了飞虎队的俯冲路线。
一旦有P-40转入翻滚或爬升,就会有至少两架九七式在不同轴向上同步切入,形成交叉火力。
而飞虎队也并非弱旅。
尽管他们的战机略显笨重,响应迟钝于盘旋转向,但每一次脱离式打击,都携带着可怕的破坏力。
那种俯冲-突击-拉升的三段攻击模式,在高空反复施展时,仿佛铁锤砸入蜂巢,一遍一遍强行撕开九七式阵列的薄弱处。
每一次成功突击,几乎都能带走一架敌机。
然而代价也是沉重的。
在“多换一”战术下,日军完全不惜消耗,三架、五架,甚至八架围一架,只要能击落飞虎队的一架P-40,那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他们视战机如弃子,甘愿拼命扑咬那如铁一般的米军咽喉。
不到十五分钟,飞虎队最初参战的十三架战机,仅剩四架仍在空中盘旋。
每一架机身都已布满弹孔,喷漆焦黑,油迹斑斑,甚至连座舱蒙板都有碎裂裂痕。
米军飞行员几乎是在凭借本能与意志咬牙坚持,而无线电中早已只剩断断续续的短促呼号,彼此用代码确认着还活着的人。
但岛田秀彦同样不敢轻举妄动。
尽管飞虎队剩余不多,但那四架仍在空中盘旋的P-40,依旧如四把倒插天空的钢刀,令人望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