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港内,众人站在一座大型修船厂前。
门头原本挂着的日文招牌,此刻已换成了八路军的牌子。
众人朝修船厂内走去,其中一名齐姓首长走在最前。
他曾在俄国造船厂当过学徒,如今看到眼前的场景,眼神不由凝重。
他缓缓抬手,指向宽阔的厂区,声音低沉却清晰:“同志们,看来确实如此啊!这座修船厂的规模,远非寻常船厂可比。”
齐首长开始滔滔不绝得解释起来。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厂区内三条平行排列的干船坞。
每一条都能停下万吨级的船体。
干船坞的边壁由厚实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表面没有一丝裂痕,显然经过反复加固。
坞底的滑道笔直平整,木质支撑与钢质龙骨夹持整齐,即便是巨轮下水,也能稳稳承托。
坞口还设有厚重的钢闸门,门体紧密贴合,旁侧配置有强力抽排泵站,泵体巨大,铜质铭牌上的日文字迹依稀可见。
齐首长一眼便看出,这些泵站能在极短时间内排干整条船坞的积水,确保维修或建造工程快速展开。
他又带众人转向船坞上方的龙门吊。
那是几架高耸的钢铁巨架,跨度可达百米,吊臂横跨船坞之上。
钢缆粗如儿臂,吊钩足有数吨之重。
操作室位于吊臂中段,透过残留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完整的控制器与滑轮系统。
齐首长解释道:“这样的龙门吊,能直接把上百吨的船体分段吊装入坞。没有这种设备,根本不可能建造万吨巨轮。”
顺着轨道望去,厂区内部铺设着纵横交错的重型窄轨与宽轨,通往仓库、机修车间和钢材堆场。
轨道连接处装有转盘平台,可随时调度车厢方向。
铁轨上的轮迹尚清晰,说明这里在不久前还处于高强度运转。
进入厂房区域,众人看到的是成排庞大的机修车间。
车间内机床林立,有大型龙门刨床、立式车床、卷板机、铆接机床,还有整列的空气锤与液压冲床。
齐首长驻足片刻,轻声道:“这些设备几乎涵盖了造船所需的全部工艺,从钢板下料、成形,到龙骨铆接,再到舱段拼合。只要把钢材和设计图纸准备好,这里就能立刻投入生产。”
车间的一侧,还矗立着几座高大的铆接台,钢板被固定在架子上,旁边的铆钉传送带和空气压缩机还保持完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