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重启津港县的生产与运作(第1页)

于是,林壹当即下令,在县城广场设立“工人登记处”,并由137师的战士们亲自维持秩序,张贴告示。

凡是曾在日军工厂工作、拥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只要此时此刻愿意站出来,接受八路军安排上岗的,皆视为“民族工人”,由八路军保护,并优先安排在津港县各大工厂复工。

街道的粥棚旁,饥饿的工人们议论纷纷,不少人眼中闪过挣扎。

渐渐地,第一批胆子大的老工匠走上登记台,他们是修船厂的铆工、焊工,也是炼油厂的炉工与机修。

他们的手掌布满厚茧,声音因常年在轰鸣声中喊话而沙哑。

这些工厂老人站出来后,林壹当场发放了工作证与粮票,还配给了新衣与伙食。

这一幕,迅速传遍整个县城。

很快,更多人不再隐瞒身份。

几日之内,登记处便汇聚了数百人。

林壹逐一审核,将他们重新编组。

修船厂的工人分为铆工班、焊工班、龙门吊操作班。

炼油厂的则分为蒸馏班、锅炉班、机修班、管道维护班。

老工匠们则在新任命下焕发出久违的光彩,他们知道,自己不再是敌人手下的“奴工”,而是真正为民族未来出力的“主人翁”。

很快,港口的机器声再次响起,修船厂的龙门吊缓缓启动,炼油厂的炉火渐渐点燃。

城中百姓站在远处看着,眼神中的惊惧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敬意与期待。

津港县,这座曾经的日军据点,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重生。

而林壹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把这些散落的工人力量凝聚成体系,把这片港口、这座炼油厂与修船厂,变成未来八路军乃至整个抗战力量的工业心脏。

让津港县不再只是‘动起来’,而是‘强起来’。

津门港的运转难度不大。

最重要的是修船厂和炼油厂。

其中炼油厂,林壹带来的两千多名技工里,不少是熟悉的。

林壹将他们打乱混合进炼油厂的工人队伍里,担任组长,由他们来统一指挥炼油厂的工人。

而林壹这么做,必然会激起炼油厂老工的不满,虽然他们刚得了新的身份,也重新拥有了工作,但在工作上,他们的内心是自傲的。

肯定会看不起西北来的技工,甚至是林壹。

当然,这种看不起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