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陈度惨败(第1页)

【各位观众老爷们,咱们接下来要聊的,便是是陈国主陈度的「崤山之耻」了。

这位以盐枭身份起家的开国皇帝,在暗通突厥共图大周后,把大周派来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张诚也在城破时死于箭矢之下。

眼看局势如此大好的陈度得知突厥屠城的消息后怒而兴兵,结果被打得丢盔卸甲,灰溜溜逃回建业。

《陈书·陈国主传》记载,伊利陷长安,屠城焚宫,骸骨盈野。

后伊利建突厥汗国,时陈国主度驻军淝水,闻变震怖,免冠跣足哭于军帐,谓左右曰:「吾与突厥约为兄弟,岂料其豺狼成性若此!」

遂尽起江淮精锐五万,号十万,星夜北进,誓复长安。

表面上看这是「义愤填膺讨暴逆」,实则里面藏着比突厥人更狠的权谋算计。

陈度在淝水大营「免冠跣足而哭」的场面,被《陈书》写得感天动地。

但别忘了,就在半年前,正是他派使者带着金帛地图求见突厥伊利可汗,约定「共图大周」的,而他现在突然翻脸,不是因为正义感爆棚,而是有几个致命危机已经拖不得了。

首先就是民心的反噬,突厥屠城的消息传到江南后,百姓怒骂「陈度引狼入室」,士族纷纷上表「请诛通敌之罪」,再不表态,皇位不稳。

再就是利益崩盘,伊利可汗建国后,把河西之地据为己有,说好的「中分中原」成了空话,陈度等于白白给突厥做了嫁衣。

最后则是合法性危机,他在建业称帝时打的旗号是「吊民伐罪」,现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再不行动,「仁义之师」的人设就崩了。

所以这哭声里,三分是演给臣民看的「义愤」,七分是算给自己的「止损」。

陈度尽起江淮精锐五万,听着挺唬人,实际却是支「杂牌军」。

这五万人力,有三万是收编的张诚死后的大周降卒,刚打完败仗,士气低迷的很。

一万是江东士族私兵,打仗前先谈条件,干啥啥不行,夺权第一名那种。

最后剩下的一万人是陈度本身的旧部,是昔日陈度起兵时,从渔民和流民里招募来的所谓泥腿子,这些才是他手中真正的「精锐」。

为了凑军费,陈度提前征收了三年的「义兵税」,士兵们背着半袋发霉的粟米就上路,铠甲是用渔船的铁板临时改制的。

他一边骂伊利「豺狼成性」,一边又派密使去突厥大营,想谈「联合灭周后分赃」,也算是典型的「脚踩两条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