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了解古代历史的观众老爷们都很清楚,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始创于汉武帝,其作为一种政治的象征,对古代王朝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伊利可汗攻破长安城,大周覆灭算起,到辽王柴云海登基称帝有三年多的空窗期。
这段时间选用谁的年号就很有讲究,理论上讲其实选择很多,比如南方大陈的建皇年号,突厥人的神启年号,亦或是周愍帝的天佑年号。
但是后来平定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还是周室的后裔,用南边大陈这个对周室来说是反贼的政权的年号多少有点不尊重人了,突厥人的年号更不必说,血海深仇之下,绝不会有人用它的年号。
至于天佑嘛,法理上可以用,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用,毕竟愍帝亡国前还派人把辽王颇为倚重、对文化普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鸿业二文圣周庇、陆潜二人给抓回长安腰斩了,就凭这一点,天下人就不会沿用天佑的年号,更不用说周愍帝逃跑后被抓回来当众烧死的事人尽皆知,不提天佑这个带着屈辱史的年号也算是大家的共识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偏偏这段历史是辽王柴云海从无到有崛起的关键时期,不得不提起,于是乎,后世的史官便效仿春秋战国时期,以王继位的那一年开始纪年的方法记录历史。
兴国十五年腊月十一,十四皇子柴云海母子抵达辽地,次年正月初一,柴云海正式就封辽王,以兴国十六年为辽王元年,以此来作为年号使用,后世有关这一段辽王经历的史书多采用这种方式。
辽王三年,周庇、陆潜二人为避灾北上,本想前去蓟县投奔自己的好友,结果受到了辽王柴云海的礼遇,于是随辽王去往辽地。
《新周书·世祖文襄帝纪》记载,辽王元年,见土旷人稀,阡陌荒芜,胡汉杂处,言语不通,俗多犷悍。
王就封,募流民,亲垦荒田,事既成,劝农桑,发府库金帛,置屯田都尉领之,开稻田千顷,筑堰潴水,教民耦耕,兼植桑麻、冶铁铸器,三岁而仓廪实,百姓归心。
当别的皇子还在京师长安争权夺利时,辽王却在大周的边疆搞起了「治国实验」,招募流民、开垦荒田、教民耕织,一点点把「胡汉杂处」的野蛮之地,变成了「仓廪丰实」的塞上江南。
到辽王三年的时候,辽王柴云海治理辽地已经有了一番成绩了,初步获得了辽地的民心,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才有能力带人去蓟县赈灾,进而招募到周庇、陆潜二人。
辽王六年的时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