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泽被后世(第1页)

光绪七年五月的河西走廊,麦浪翻滚如金。左宗棠的马车缓缓行驶在通往兰州的官道上,车轮碾过新修的砂石路,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掀开轿帘,让带着麦香的暖风灌入车厢。

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山脚下是连片的农田,渠水在田间蜿蜒流淌,如同大地血脉。

"大帅,前面就是凉州城了。"亲兵统领张曜策马靠近车窗,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

十年前咱们路过这里时,城墙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见。"

左宗棠微微颔首,花白的胡须在风中轻颤。

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他率领楚军穿过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沿途尽是焚毁的村落和无人收敛的白骨。

如今,那些战争伤痕已被新栽的杨柳和重建的屋舍渐渐掩盖。

马车驶入凉州城南门,守城兵卒认出帅旗,立即挺直腰板行礼。

左宗棠注意到他们身上崭新的号衣和锃亮的火枪——这些都是兰州机器局的最新制品。

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挂着"湘"字招牌的茶庄、绸缎铺格外醒目,湖南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停轿。"左宗棠突然吩咐。他目光落在一所学堂前,十几个孩童正在院中诵读《千字文》,其中几个头戴白帽的回族孩子声音格外响亮。

学堂门前的石碑上刻着他亲笔题写的"化民成俗"四个大字。

张曜顺着视线望去,笑道:

"大帅当年要求每县必设义学,如今陇上八府州县,这样的学堂已有三百余所。听说有些回民子弟还能背诵《论语》呢。"

左宗棠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转瞬即逝。他放下轿帘,沉声道:"教化之功,非十年可成。刘锦棠他们还需加倍用心。"

兰州总督衙门内,新任陕甘总督杨昌濬正在翻阅厚厚的文书。

见左宗棠到来,急忙起身相迎:"季高兄,交接事宜都已准备妥当。只是新疆善后章程尚有几点需要商议。"

左宗棠径直走向悬挂在墙上的巨幅地图,手指从嘉峪关一直划到伊犁河谷。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驻军防地、屯田区域和新建驿站,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整个西北牢牢笼罩。

"你看这里,"左宗棠指着天山北路。

"原设的二十营旗兵太过分散,我已奏请改为十五营新式练军,重点驻守迪化、伊犁、塔尔巴哈台三处。"

他的指甲在地图上留下几道浅浅的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