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年(1876年),深秋。
肃州城(今甘肃酒泉)外,西征大军营寨连绵,旌旗猎猎。
祁连山巅已覆初雪,凛冽的朔风卷着沙尘,抽打着辕门上高悬的“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大旗和“左”字帅旗。
帅帐之内,炭盆驱不散塞外的寒意,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肃杀。
左宗棠,这位年逾花甲、须发花白的湘军统帅,身着厚重的棉袍,外罩一件半旧的石青色行装,正伏在巨大的紫檀木案前。
案上堆积如山的,是军情塘报、粮秣清单、舆地图册,还有几份来自不同方向的、印着不同纹章的信函——它们代表着远在万里之外的觊觎与压力。
昏黄的牛油蜡烛跳跃着,将他嶙峋的身影投射在挂满地图的帐壁上,那影子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苍鹰。
“大帅,”亲兵统领刘锦棠掀帘而入,带进一股寒气,他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封印、形制考究的信函,“英国驻上海领事威妥玛爵士,又有信来。还是那个通译送来的,人在辕门外候着回话。”
左宗棠头也未抬,只是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冷气,目光依旧胶着在摊开的西域舆图上,指尖重重划过天山南北。“念。”
刘锦棠拆开信,快速浏览,眉头紧锁:“威妥玛爵士……还是老调重弹。他说新疆地域辽阔,多为不毛之地,戈壁流沙,取之无益,守之耗巨。阿古柏虽非正朔,但已实际控制南疆大部,与英俄皆有商贸往来,带来‘和平秩序’。他‘恳切建议’朝廷认清现实,接受阿古柏政权存在的事实,或给予某种‘自治’地位,避免生灵涂炭的战争。并警告说,若大清执意用兵,破坏中亚‘力量平衡’,将承担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
刘锦棠念到最后,声音里已带上了压抑不住的愤怒。
“和平秩序?力量平衡?”
左宗棠终于抬起头,深陷的眼窝里寒光迸射,如同雪峰反射的冷月。
他枯瘦的手指猛地敲击在地图上天山以南那片被标注为“安集延贼寇”(指阿古柏)控制的区域,“阿古柏的‘秩序’,是屠城的秩序!是掠我子民为奴的秩序!是用我同胞的血肉和白骨垒砌他伪朝根基的秩序!”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锤砸在冰面上,带着令人心悸的穿透力。
他站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巨大《大清一统舆图》前,指着那片广袤的西域疆土:
“自汉武凿空,班超定远,此地便是我华夏之土!张骞的使节,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