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门外。
朱允炆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巡视着城外粥场的建设进度。
只是看到这边星星点点的灾民,脸上有些不满。
在神策门那边,灾民的数量可是乌央乌央的。
而且,只要自己发粮食,这群灾民就山呼万岁,或者皇太孙、皇长孙一类。
虽然灾民喊的有些僭越了,但朱允炆并不想去纠正。
甚至有几分沾沾自喜。
然而,在另外两个门发粮发的好好的,黄师傅非但来太平门这边设一个粥场,这就让他很不解了。
这边才几个灾民,收获的名声太少了。
“黄师傅,这边的灾民太少了吧?”
“咱们在这边发粮,远不如在其他两门的效果好啊!”
黄子澄闻言微微一笑,他早就知道皇长孙心生不满,但他一直不解释,就是等他
主动发问呢。
“长孙殿下,您说灾民重要,还是朝廷的官员重要?”
这个问题还真把朱允炆难住了,从本心里说,他觉得应该是灾民重要。
可国家治理不能没有官员,官员显然也很重要。
“这……”
黄子澄见朱允炆犹豫,再次问了一句。
“那您说,是百姓的赞扬重要,还是文武百官的赞扬重要?”
这次朱允炆没有犹豫,直接说道。
“当然是百官的赞誉重要!”
“因为百官可以上书,影响皇爷爷的决定!”
黄子澄得意的笑了笑。
“这就是为师让你来太平门这边的目的。”
“这里靠近都察院、六部衙门、国子监等等。”
“很多朝廷的重要部门,都在这太平门的门里门外。”
“为了上下班方便,很多官员的住所,也多在太平门附近。”
“因此,在这里赈灾,长孙殿下的仁义之名更容易散播出去,而且更容易传到陛下的耳朵里!”
“呃呃……”
朱允炆闻言,感激的朝着黄子澄拱了拱手,只不过脸上多少有些羞愧之色。
毕竟他年纪还小,学不来成年人那样的厚脸皮。
“学生多谢黄师傅教诲!”
黄子澄敏感的看出朱允炆脸上的不自然,微微笑道。
“长孙殿下不用觉得难为情,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更何况,您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