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城西南,约七千米处是为明皇陵,乃朱元璋为其父母所营建的墓地。
秦牧前世曾经来过这里,只是那时候的明皇陵早已毁坏,只剩下陵道两旁的石像,以及孤零零的一座御制皇道碑。
即使如此,当他看到御制皇道碑上的碑文时,依然被大明皇帝朱元璋给圈粉。
这一千多字的碑文,感人至深,最难得的是文字质朴,毫无华丽之辞藻,就连他这个学渣都能看得懂。
此时故地重游,他一边感慨于明皇陵的雄壮,又感慨自身际遇之离奇。
他当年参观明皇陵遗址的时候,怎么也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明的一份子,甚至亲临明皇陵祭奠。
秦牧再次来到御制皇道碑前,哪怕再次瞻仰上边的碑文,依然被朱元璋的淳朴所感动。
朱元璋为了不让后世忘记老朱家草根出身,直接就开篇明义,说后世的碑文多数为粉饰之词,不足以为子孙后世之戒。
因此亲手写下本文,将自己创业的不易,祖先的艰辛全都写在上边,让子孙后世知道大明建立的多不容易。
单单老朱的这份朴实,就值得秦牧给他点个赞。
当前秦牧做了十年大明百姓后,重新在看老朱的这篇碑文,顿时有了新的体会。
他终于知道老朱为何那么讨厌贪官,也终于知道他的一些国策,设置的那样随性。
这跟他的幼年遭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
在这段碑文中,老朱简要的介绍了下父母死时的凄惨,甚至连埋葬父母的坟茔地,都是邻居借给他的。
其父母死之时,更是连具棺材都没有,穿着破衣烂衫就下葬了。
此等凄惨,闻知让人落泪。
秦牧看罢碑文,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祭文,拜祭了这两位苦命的老人。
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只是出于一名普通大明百姓的感激。
昔我明祖,至此为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