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明本身就有百姓监督官员的制度,只是具体执行的时候,有很大的问题,与许多其他制度相冲突。
比如说大明的路引制度。
路引制度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介绍信,就是老百姓只要出县去外地办事,就需要当地官府开具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才行。
路引上会写明你的户籍、姓名,以及你要外出所办的事由。
如果没有路引上路,被官差抓住是要受到责罚的。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老百姓想进京告当地官府,还得让当地官府开具进京告御状的路引,官府能愿意给他们开都见了鬼了。
因此,即使在洪武朝,能进京告御状的百姓都很少,更不用提后世那些懒政之君。
他们为了防止老百姓告御状,就差把登闻鼓给藏起来了。
老朱在咂摸片刻后,算是认可了秦牧的策略。
虽然有一些细节需要商量,但显然不会在朝堂之上议论。
因为他要保护大孙,不能让大孙成为众矢之的。
“咱懂了!”
“不过,兹事体大,应择一地试行。”
“依咱看,就先选在上元县吧。”
“从明日起,上元县交由皇太孙管理。其县内一切官吏,皆要听从皇太孙调遣!”
六部尚书听到这番话,心里齐齐松了一口气。
他们还真怕皇帝脑子一热,直接下令全国推广。
那样一来,搞不好各地百姓会揭竿而起啊。
现在这样就挺好,先找个地方做做试验,观察两年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确实切实有效,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提高国库收入,那在推广全国也为时不晚。
“陛下圣明!”
相比于之前的马屁,这次明显真诚的多。
老朱一锤定音后,又对边上的太监吩咐一声。
“传令御膳房,今天大殿之上所有人宫中留饭!”
众人听到这话,精神顿时一振。
不管是六部尚书,还是两旁书写会议几眼的书吏,脸上都露出感激之色。
毕竟,在大明朝,想吃老朱家的饭太难了,呜呜呜……
就在大殿上的众人感激皇恩浩荡,陛下圣明之时,谁也未曾想到,今天的这番论政,将会成为大明史学界最津津乐道的节点。
直至几百年后,大明史学界都还在为今天的论政而争辩。
在朱元璋本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