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仙缘记》
下卷·药脉永续
第五回 霜降婚典合阴阳
庚子年霜降,旌旗山层林尽染,五龙河雾锁寒波。张谦的参田旁,搭起了青竹为架、沙参紫花为帘的喜棚——这日,正是他与沙参仙子约定成婚的日子。
山民们自发前来帮忙,采来晨露未曦的麦冬、玉竹,与沙参根同炖,熬出的汤甘润清醇,谓之“三仙汤”,取“肺胃同补、阴阳相济”之意。李秀才挥毫题联:“根植沃土承五行气,缘结尘寰济四方人”,贴在草庐门框上,墨香混着参香,飘出半里地。
吉时到,沙参仙子换了身新裁的绿裙,裙角绣着金色的参根纹理,头上簪的不是珠钗,而是三茎带露的沙参花。张谦身着粗布青衫,胸前别着一枚用老参根雕刻的同心结。拜堂时,仙子轻语:“草木有灵,顺时为德;人间有情,守正为道。你我结契,当如沙参与麦冬,相须为用,共护这方水土。” 张谦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如参汤入喉般暖透心脾。
新婚夜,仙子取出一个青玉匣,里面盛着三卷泛黄的帛书,竟是前朝药农留下的《沙参种植要诀》。其中一卷记载:“沙参性喜阴,然冬日需见微阳,方得‘阴中抱阳’之性;畏烈风,却要春露拂叶,方蓄‘清阳之气’。” 张谦对照自己平日的做法,一一契合,不禁叹道:“原来祖辈早把天地玄机写入字间,只是多藏于农舍,未入典籍罢了。”
仙子指尖点过帛书:“你看这‘病案’:贞观年间,莱州大旱,民多‘燥渴引饮,舌红无苔’,医者取沙参配梨汁、蜂蜜,三服即愈。这与你当年救李秀才之法,何其相似?可见‘实践’如流水,‘文献’似河床,水流千遭,终归其道。” 张谦悟然,将帛书珍而重之地收在樟木箱里,与自己记录的桑皮纸病案放在一起。
第六回 瘟疫横行显药功
辛丑年春,五运属水,六气太阴湿土司天,气候湿冷缠绵,莱阳一带爆发了“时疫”。患者初起恶寒发热,继而咳嗽痰稠,胸闷气喘,连经验丰富的老医也束手无策,只道是“湿邪困肺,郁而化热”。
张家庄也未能幸免,村西的王二柱一家率先病倒,二柱高热不退,痰中带血,其妻抱着孩子哭求张谦。仙子诊视后道:“此乃‘湿遏热伏’之证,单用沙参清润不足,需配伍燥湿化痰之药。” 她取自家储的秋参(味甘性润,补肺阴),配苍术(味苦性温,燥湿邪)、杏仁(降肺气),嘱林氏用五龙河活水慢炖,临服时加少许生姜(温胃散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