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茎仙踪:南沙参传奇》上卷(第1页)

《玉茎仙踪:南沙参传奇》

楔子

东汉建安年间,沛国谯县的风,总带着三分药香。那年惊蛰刚过,吴普背着竹篓穿行在涂山北麓,指尖拂过一株刚抽芽的桔梗,晨露顺着叶片滚落,在他腕间凝成细碎的银珠。他是华佗最年轻的弟子,却不似师傅那般善用针砭外科,反倒痴迷于草木枯荣里藏的天地玄机——春分时采的茵陈能利胆,秋露浸润的麦冬可滋阴,就连田埂边不起眼的蒲公英,都暗合“春生夏长”的真机,根可清热,花能疏肝。

此刻,他正望着崖壁间一丛紫花出神。那花草茎如青玉,叶片边缘泛着细碎的锯齿,根须在石缝间蜿蜒,像极了老人掌中的脉络。山风掠过,紫花簌簌摇曳,恍惚间竟似有人在耳畔轻语:“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吴普猛地驻足,想起师傅常说的“人身小天地”,忽然明白:所谓医道,不过是让人身的阴阳,跟上天地的节拍。

上卷·沛野药香

一、时疫起谯东,气运辨浮沉

初夏的谯县东乡,被一场连绵的霉雨缠上了。先是孩童们咳得撕心裂肺,接着妇人多了带下之症,连壮劳力也常捂着肚子蹲在田埂上,额间冷汗涔涔。里正领着乡邻找到吴普时,他正在晒药的竹匾前分拣夏枯草,见来人面色黄滞如蒙尘的铜器,指尖一搭脉便皱起眉:“今年岁在庚辰,金运太过,又逢太阴湿土司天,民病多在肺脾。”

他取来三枚铜钱,让里正掷在案上。铜钱落地,两背一面。“阳爻动,主湿邪困脾。”吴普望向窗外,雨丝斜斜织着,墙角的青苔疯长如墨,“脾属土,喜燥恶湿,如今土被水欺,运化失司,清气不升则腹痛,浊气不降则带下。”说罢,他抓起一把晒干的苍术,“此药苦温燥湿,能助脾土克水,可治标却难固本。”

夜里,吴普翻着师傅手绘的《本草图经》,忽见其中一页留白处,有师傅批注的小字:“南地有沙参,生溪涧阴坡,根如手指,色白质润,甘寒能清,可补肺胃之阴。”他想起白日在崖壁见的那丛紫花,根茎不正是这般模样?莫非此药,便是调和这湿郁之症的关键?

二、童腹绞痛急,甘凉解燥结

三日后清晨,东乡的狗吠声撕破了雨幕。一个妇人抱着面青唇白的孩童撞进药庐,孩子蜷缩如虾,双手死死按着小腹,哭声细若游丝。“先生救救他!已痛了三日,吃了止痛药丸反倒吐了!”妇人的发髻被雨水打湿,黏在泪渍斑斑的脸上。

吴普解开孩童衣襟,见其腹部胀如鼓,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