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茎仙踪:南沙参传奇》下卷(第1页)

《玉茎仙踪:南沙参传奇》

下卷·药脉绵延

五、寒邪侵老骨,温润化冰凝

秋分刚过,谯县西乡的老木匠张翁被儿子抬进药庐时,已不能言语。老人蜷缩在竹榻上,双手捂着后腰,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碎的颤音,面色青得像深潭里的石头。“先生,家父前日淋了场秋雨,当夜便说腰眼像被冰锥扎着,如今连翻身都难!”其子声泪俱下,袖中露出半截沾着木屑的墨斗。

吴普掀开老人衣襟,见后腰命门穴处皮肤发青,按之如触寒铁。他取三指搭脉,脉象沉迟如寒冬的溪流,几乎要停滞不动。“今年秋分后,客气为太阳寒水,老人肾气已衰,寒邪直中少阴,好比地窖里的火种被冰水浇透。”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叶片上凝着薄薄的白霜,“肾属水,主骨生髓,寒邪困水,便如江河冰封,气血难行。”

他转身从药柜最底层取出一瓮沙参,却是去年冬日埋在地下的陈品——根茎经冬藏后,颜色略呈琥珀色,断面的纹路里凝着细密的油珠。“寻常沙参性凉,此等陈参经地火(地下阳气)蕴养,凉性稍敛,添了三分温润。”吴普将沙参切片,与杜仲、桂枝同煎,药汤熬得浓如蜜,盛在粗瓷碗里泛着琥珀光,“沙参补肺胃之阴,可助津液化气;桂枝辛温通阳,能引阳气达于腰膝,恰如寒夜里生起的炭火。”

张翁服药三日后,其子来报,说老人昨夜竟能自己坐起,喝了半碗小米粥。吴普再去诊视时,见老人后腰青斑已淡如薄雾,脉象虽仍沉却已有了搏动的力道。“你看这老参,”吴普指着药瓮里剩下的根茎,“它生在阴坡却能越冬,靠的是根须深扎汲取地中阳气,这便是‘阴中求阳’的道理。人身亦如是,寒邪再盛,只要保住津液不枯,阳气便能慢慢复苏。”

六、瘟疫袭邻县,群药共扶阳

寒露过后,一场瘟疫突然席卷了毗邻的沛县。患者先是高热不退,接着咳唾脓血,不出三日便形销骨立。沛县县令派人快马请吴普时,他正在药圃里采收沙参种子——那些紫花凋谢后结出的蒴果,像一个个微型的灯笼,里面藏着褐红色的种子,需在霜降前收贮,方能保来年出苗齐整。

踏入沛县城门,一股浓重的药味混着腐气扑面而来。医馆里挤满了病患,人人面红如醉,舌红少津,咳声震得窗纸发颤。吴普翻看当地医者的处方,多是麻黄、石膏等发汗清热之药,却越治越重。“今年五运属金,瘟疫却带火毒,是‘金火相刑’之象。”他取来患者咳出的脓血,放在白瓷盘里,见其黏稠如胶,“肺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