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药语:沙参秘录》下卷(第1页)

《帛书药语:沙参秘录》

下卷·时光药证

五、守墓人识草,秘传“润喉方”

西汉初年,长沙国的轪侯墓旁住着一户守墓人,姓屈,世代以护墓为业。屈家茅舍的墙根下,总种着一丛丛青茎紫花的草木,老人们说,这是当年修墓时,从山里移来的“镇墓草”,能驱邪避秽。

传到屈老汉这一辈,他不懂什么驱邪,只知道这草的根能治喉咙疼。那年仲夏,长沙城里闹“喉痹”,孩童们喉咙肿得像含着核桃,水都咽不下。屈老汉的小孙子也染了病,夜里哭哑了嗓子,小脸憋得通红。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祖上传下的法子:取墙根下那草的根,与芦苇根同煮,加半勺蜂蜜,凉了喝。

他挖出草根,见其白净如脂,断面渗出黏黏的汁液,凑近闻,有股淡淡的清甜。芦苇根是从湘水边采的,带着水汽的凉润。两味药下锅,陶釜里咕嘟咕嘟响,药香混着蜜香漫出来,像把夏夜的燥热都融成了水。小孙子喝了半碗,夜里竟能安睡,三日后果然消肿。

邻居们都来求方,屈老汉从不藏私,只是反复叮嘱:“这草得秋分时挖,挖早了根嫩,没力气;挖晚了沾了寒气,用着燥。”有人问他这草叫啥,他挠挠头:“祖上说,叫‘帛书草’,说当年墓里埋着的书里写过。”他不知道,那“帛书”就是《五十二病方》,而他守护的草木,正是桐君当年的“阴阳草”——沙参。

屈家的“润喉方”就这样在长沙国的乡野传开了。有人用它治教师的“失音”,有人用它调歌女的“喉燥”,连说书先生都知道,秋燥时含一片沙参根,能把故事讲得更清亮。这些口耳相传的用法,像溪水流淌,悄悄汇入时光的河床,等着与帛书上的文字重逢。

六、帛书重见日,残卷辨“桔梗科”

时光一晃两千年。1973年的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被打开,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叠泛黄的帛书时,手电筒的光照在《五十二病方》的残卷上,“治咳血方:取桔梗科植物根,燔(烧)存性,酒服”的字样,让在场的老中医李教授猛地一震。

“桔梗科……”李教授喃喃自语,他想起年轻时在湘西插队,见过山里有种沙参,正是桔梗科,根能治咳嗽。可帛书上只记科属,没写具体名字,这就像给了一把钥匙,却没说开哪扇门。

为了破译这个密码,李教授带着学生钻进武陵山脉,沿着当年桐君采药的路线寻找。他们在溆水溪涧边见到了那丛青茎紫花的草木,挖起根来,白净的根须在水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