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玉根记》上卷(第1页)

《图经玉根记》

楔子

北宋嘉佑年间,汴京的皇家药园里,一株沙参正借着暮春的雨势舒展新叶。负责编纂《本草图经》的画师苏颂蹲在畦边,指尖轻触叶片边缘的细锯齿——这纹路像极了枸杞叶,却比枸杞多了几分韧劲。他案头摊着各地呈送的药草图,江南画的是紫花如蝶,蜀地绘的是根须似络,而眼前这株,茎高一尺有余,根部圆胖如葵根,沾着的泥土还带着江南的湿气。

“苗长一、二尺,叶似枸杞而有义牙,七月紫花,根如葵根。”苏颂提笔蘸墨,将这行字写在帛纸顶端,忽然觉得笔尖似有千斤重。他知道,这简单的二十余字,是无数采药人踏遍千山的脚印,是万千医者试遍百草的心得,如今要被刻进典籍,成为后世辨识这株草木的依据。雨珠落在紫花上,颤巍巍滚入泥土,仿佛在说:“记下来吧,让我的模样,跟着文字走得远些。”

上卷·草木识真

一、梅雨润江南,药农辨“紫花”

唐代上元年间,润州(今镇江)的山村里,药农阿福最懂山里的草木。每年梅雨季节,他总背着竹篓往南山阴坡去,那里生着一种紫花植物,村里人叫它“紫花菜”,说它的根能治“心头火”。

这年五月,村里的陈掌柜得了怪病:高热退后总说口干,吃不下饭,夜里咳得像风箱,舌头红得像熟透的樱桃。郎中开了黄连、黄芩,喝下去却更燥,嘴唇裂得能渗出血。阿福娘让阿福送些新采的“紫花菜”根去,说这东西“润得很,能浇灭火”。

阿福挖根时特意选了雨后初晴的清晨,带着露水的根须白净如玉,断口处渗出黏黏的汁液,像噙着一汪清泉。他想起爹生前说的:“这草春里抽茎,茎有棱,高一尺多;叶对生,边儿带锯齿,像枸杞叶却更厚实;七月开紫花,一串一串的,招蝴蝶。”这些话他记了十几年,比《千金方》里的字还熟。

陈掌柜将根须洗净,和着麦冬、玉竹煮水,药汤淡绿,喝在嘴里甘丝丝的,带着点清苦。三日后果然不咳了,吃饭也香了。他拉着阿福问:“这到底是啥药?我要记在账上。”阿福挠挠头:“就叫紫花菜,爹说书上可能叫沙参,可我不认字,也不知道书里咋写的。”

夜里,阿福坐在油灯下,用炭笔在竹片上画这株草:茎是直的,叶是锯齿的,花是紫的,根是圆的。他想,就算不认字,把模样画下来,总能让后人认出来。竹片上的炭痕被梅雨打湿,晕成淡淡的墨影,像极了南山阴坡的雾气。

二、秋燥袭蜀地,绣娘遇“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