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藏玉:神农识参记》下卷(第1页)

《流沙藏玉:神农识参记》(下卷)

下卷·参脉绵延

第五回 本草立典传千载 经方初成治燥疴

东汉年间,《神农本草经》问世,开篇即载:“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寥寥数语,承神农之识,定沙参“补中益肺”之基。时任长沙太守张仲景,感于乱世疫疾频发,尤以“燥邪伤肺”为甚,遂将沙参纳入经方,创“沙参麦冬汤”雏形,救治无数病患。

一日,南阳有户人家,三子皆患“秋燥”:长子干咳无痰,夜间咳甚;次子口干唇裂,饮水不解;幼子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张仲景诊之,见三人舌红少苔,脉细数,叹曰:“秋属金,燥气当令,肺津被耗,累及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此乃‘燥从上受,先伤肺津’也。”遂处以沙参五钱为君,配伍麦冬(润肺)、玉竹(生津)、生地黄(滋阴),水煎服。三日之后,长子咳止,次子唇润,幼子便通,全家叩首谢恩。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补注:“沙参得麦冬,则润上焦;得地黄,则滋下焦,此‘金水相生’之理。”其弟子卫汛记录此事于《颅囟经》,特别注明:“沙参入药,当取秋收之根,去粗皮,蒸后晒干,其性更纯,不伤脾胃。”——此为沙参炮制工艺的最早记载,暗含“蒸制减其寒性”的智慧,呼应神农“知其短而制之”的思想。

魏晋时期,陶弘景着《本草经集注》,增“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今河南、山东一带),首次明确其道地产区,并记“形似人参而小,色白,故俗称‘白参’,但力不及人参,然润肺之功过之”,点出沙参与人参的异同:人参甘温补气,沙参甘凉滋阴,一温一凉,一补一润,恰合阴阳互补之理。

第六回 南北分化辨品性 方志初载道地情

唐代贞观年间,药学家苏敬奉旨修《新修本草》,亲赴各地考察药材。至江南润州(今江苏镇江),见当地沙参茎叶较北方粗壮,根呈圆锥形,断面裂隙较浅,味甘而少苦;而河北河间的沙参,根细长,断面裂隙深如蜂窝,苦味稍显,清凉感更着。苏敬叹曰:“水土异则性殊,江南湿热,沙参性偏平和;北方燥寒,沙参性偏清润,此‘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也。”

自此,沙参渐有“南沙参”“北沙参”之分:南沙参主产于长江流域,属桔梗科,性较缓,兼能化痰;北沙参主产于黄河流域,属伞形科,性较凉,专于润燥。这种分化,被宋代《本草图经》详细记载:“沙参有二种,北地者根坚,南地者根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