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仙缘记》上卷(第1页)

《沙参仙缘记》

楔子

莱阳旌旗山,脉接昆嵛,气通沧海。山有七十二峪,峪峪藏灵泉;泉生三十六草,草草蕴真机。其中沙参一种,最得山魂水魄——春发叶如翠羽,承东方木气而抽条;夏绽花似紫星,秉南方火气而结蕊;秋实根若羊脂,敛西方金气而凝脂;冬藏壤如蛰龙,纳北方水气而蓄精。山民谓此草“得中央土德,合五行之气”,故能润枯救燥,续命回生。

唐时《千金方》始载沙参药性,然其在莱阳民间的故事,早于典籍千年。清末年间,张家庄有青年张谦,以一颗赤诚之心侍弄参田,竟引得仙缘降临,传下一段“人护草木、草报人心”的佳话。故事如五龙河九曲回环,浸着参香,裹着药韵,在胶东半岛的晨烟暮霭中,已流淌了百余年。

上卷·仙缘初起

第一回 张郎守拙侍灵苗

张家庄坐落在旌旗山阴,村西头那片三亩参田,是张谦家三代人的命脉。这田块选得极妙:背靠千年古柏,晨露能顺枝而下,润及畦垄;前临九曲溪,活水绕田三分,既不涝也不旱;土壤是罕见的“蜜黄土”,攥一把能挤出油光,恰合沙参“喜阴湿、恶燥瘠”的脾性。张谦自小跟着祖父学种参,手上的老茧里都嵌着参根的清香。

春分刚过,参田便醒了。张谦跪在田埂上,用竹制小耙细细梳理去年的陈土,动作轻得像抚摸婴儿的脸颊。“沙参的根嫩如凝脂,沾不得铁器,”祖父临终前的话犹在耳畔,“木耙松土,取的是‘木气养根’的理;拌上柏子壳,借的是古柏的阴润气。”他将去年霜降时收的参种取出,浸在山泉水里三日,待种皮发皱、芽尖透白,才均匀撒进开好的浅沟,覆土时特意掺了三成腐熟的松针,“松针属金,能敛住参根的精气”。

夏日来得烈,张谦便在参田上架起遮阳棚。棚子用芦苇秆编就,疏密恰到好处——既能挡正午的毒日头,又能漏进晨夕的柔光。“沙参属阴,最忌火日烤炙,”他边调整棚角的绳索边念叨,“去年有户人家贪省工,没搭棚,参叶晒得焦黑,根长得比筷子还细,味涩如嚼蜡,哪还有半分甘润?”这话说的是邻村王老五的事,那年王老五的沙参没人要,还是张谦用自家的好参帮他换了口粮。

入秋时,参田飘起淡淡的蜜香,那是沙参根开始饱满的信号。张谦背着竹篓上山,采来麦冬、玉竹,与刚挖的嫩参同炖,给村东头的李阿婆送去。阿婆患咳嗽三年,痰少而黏,夜里总咳得蜷成一团,舌红得像燃着小火苗——这是祖父说的“肺阴虚”。张谦的参汤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