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镜阵迷踪
沈砚白的登山靴踩碎覆盖在青铜镜上的百年苔藓,铁锈与铜绿混着潮湿的腐叶气息扑面而来。运河弯道处的芦苇丛中,七面直径近两米的古镜呈北斗七星状排列,镜面虽已斑驳,但残留的汞齐涂层仍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银芒。他举起激光笔,红色光束掠过镜面的瞬间,心脏猛地悬到了嗓子眼——光束经过七次折射后,竟精准地射向三公里外的古盐仓遗址。
"教授!角度完全吻合《考工记》记载的'日照重影术'!"苏棠举着全站仪冲过来,仪器屏幕上跳动的三维模型显示,这些青铜镜的倾斜角度、间距分布,与古籍中记载的光学机关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当激光笔持续照射,对岸废弃的码头墙面上,竟逐渐浮现出若隐若现的船队轮廓,白帆上的鸢尾花纹章在光影中忽明忽暗。
实验室的荧光灯将深夜染成冷色调,沈砚白盯着显微镜下的青铜锈层样本。检测报告上的成分分析让他脊背发凉:除了常规的铜绿,锈层中竟含有微量的锇铱合金——那是1930年代才被人类发现的超硬金属。"这些镜子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但制作工艺..."他推了推眼镜,"却掺杂着现代冶金技术。"
"我在海关总署的暗室档案里挖到了宝贝。"苏棠突然推门而入,怀里抱着一卷泛黄的牛皮纸,"1937年的走私记录,法国商人皮埃尔·影向扬州走私了七具抛物面反射镜,报关单上写着'光学实验器材'。"她展开图纸,铅笔绘制的镜面曲率图与运河边的青铜镜如出一辙,"更诡异的是,这批货物的收货人姓'影',而收货地址...正是现在的盐运使衙门旧址。"
顾淮的声音突然从通讯器传来,带着明显的焦虑:"卫星云图显示,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银灰色物质开始向扬州聚集,形成巨大的光学阵列。李万贯的残余势力正在各个古盐仓安置镜面装置,他们要在秋分月圆夜..."话音被剧烈的电磁干扰切断,实验室的灯光突然明灭不定。
沈砚白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全息投影——乾隆年间的扬州城舆图、1937年的走私路线、现代的量子监测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层层叠加。当他将盐引残片的八卦方位图覆盖上去时,所有线索突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圆环:运河弯道的青铜镜、盐运使衙门的测绘仪器、李万贯密室里的权杖复制品,乃至卡洛斯航海图上的星图,都指向同一个惊天布局。
"他们在构建跨越时空的光学共振系统。"沈砚白抓起父亲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星图在量子检测仪下泛起蓝光,与青铜镜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