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476(第1页)

3. 蓝玺觉醒的伏笔

一、神秘残件现世

辽东重工研究所的恒温实验室里,消毒水的气味与金属特有的冷冽气息交织。工程师苏砚的护目镜在无影灯下泛着微光,镊子尖端正夹起一枚核桃大小的金属残片——这是三天前匿名寄达研究所的包裹,牛皮纸外包装上仅用朱砂写着“辽东重工收”,连寄件人信息都被雨水洇得模糊不清。

“苏工,电子显微镜调试好了。”助手小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砚将残片轻轻放在载物台上,目镜中,破损的磁通门传感器核心部件显露真容:本该光滑的钨钢齿轮表面布满划痕,却在某个齿槽内侧,赫然刻着一行米粒大小的文字。

“这是...”苏砚的呼吸停滞在面罩下。那些文字的运笔转折带着明代馆阁体的工整,“天工开物”四个小字虽已斑驳,却仍透出古拙韵味。更诡异的是,齿轮表面竟浮现出若隐若现的云雷纹,在电子显微镜的蓝光下泛着幽绿荧光,与他上个月在故宫博物院见过的明代青铜器纹样如出一辙。

“立刻做材质分析!”苏砚扯下手套,指尖在操作台快速敲击。光谱分析仪的嗡鸣声响彻实验室,屏幕上的数据瀑布却让所有人瞳孔骤缩——常规钨钢应有的碳、铬元素占比极低,取而代之的是铼、钪等现代稀有金属,还有三种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根本无处可寻。“硬度1200HV,韧性达到航天级钛合金标准...”小林的声音发颤,“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合金!”

更惊人的检测结果接踵而至。当三坐标测量仪锁定齿轮的公差数值时,警报声突然刺破寂静。“±0.0036毫米!”苏砚的手指重重按在显示屏上,“这和《现代动力工程手册》里记载的蒸汽机飞轮临界转速参数...完全一致!”他猛地想起上周参与的军工项目,某新型舰艇的涡轮发动机,正是因为无法将关键部件公差控制在0.0036毫米以内,导致试航时发生灾难性共振。

消息很快传到了隔壁楼的历史文献研究室。明史专家陆承钧推了推金丝眼镜,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齿轮拓片。这位曾参与过张居正故居考古的老教授,此刻喉结剧烈滚动:“苏砚,你看这铭文的收笔...”他突然抓起《永乐大典》残卷影印本,翻到某页泛黄的插图,“和《卷十一》记载的‘神机图谱’符号,连断笔的缺口都一模一样!”

研究所的气氛瞬间凝固。苏砚当然听过《卷十一》的传说——那是张居正改革期间,由工部侍郎牵头编纂的工业典籍,据传记载着超越时代的机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