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鹰击长空
一、历史背景与技术逻辑
1. 折叠铳的技术革命
淬火迷局
万历十三年夏末的海风裹挟着咸湿,顺着"重光号"的舷窗缝隙灌入主舱,却冲不散弥漫的刺鼻硫磺味。徐沧溟捏着枚黄铜弹丸凑近舷窗,阳光穿过弹体表面细密的螺旋刻痕,在舱壁投下扭曲的光影,宛如深海中张牙舞爪的海怪。他的指尖摩挲着弹丸上阴阳交错的膛线槽纹,星盘在怀中微微发烫,裂痕处渗出的金液与弹丸表面的铜锈悄然共鸣。
"第三炉铰链淬火完成!"阿鹤的声音从工作台传来。少年的麻布短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脖颈处还沾着飞溅的石灰水。他用铁钳夹起烧得通红的黄铜铰链,陶瓮中马尿与石灰水的混合液泛起细密的泡沫。当赤红的金属浸入液体的刹那,乳白雾气轰然升腾,刺鼻的臊味混着金属淬火的焦香,熏得围在四周的葡萄牙工匠连连后退。为首的铁匠捂着鼻子用生硬的中文抱怨:"东方人的巫术!这味道比里斯本的下水道还难闻!"
徐沧溟却目光如炬。他拾起冷却后的铰链,在烛光下反复端详。黄铜表面凝结的鱼鳞状纹路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九转冷淬法"分毫不差,当他用匕首尖轻敲,金属发出清脆的鸣响,证明耐热性已达800℃。但常年与星盘相伴的直觉让他心头一紧——在高倍放大镜下,铰链内侧隐约可见极细的晶界,那是铜锌合金在盐雾环境下发生电离腐蚀的前兆。
"阿鹤,准备试射。"徐沧溟将弹丸填入改良后的折叠铳。铳管内壁的阴阳膛线设计堪称大胆:顺时针螺旋的阳线凸起如游龙,逆时针浅槽的阴线凹陷似幽壑,借鉴自佛郎机子铳的卡榫结构在开合间发出精密的咬合声。当第一声枪响撕裂船舱的寂静,众人只见弹丸划出诡异的弧线,本该直线飞行的轨迹却像被无形之手扭曲,最终偏离靶标半丈之远。
"不可能!"阿鹤抓过弹道记录仪,少年的指尖因过度用力而发白。他在里斯本兵工厂偷师的圆锥力学知识,与徐沧溟传授的星象推演公式,在图纸上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阳线赋予右旋力矩,阴线却产生反向阻力..."加斯帕神父突然推开舱门,传教士的长袍下摆还沾着演算的墨渍,"就像两个方向相反的星座拉扯行星!"他迅速在木板上画出受力分析图,拉丁文公式与中文星象符号交织成奇异的方阵。
深夜的船舱只剩孤灯摇曳。阿鹤用雁翎刀削着新制的弹丸模具,刀刃与黄铜碰撞出细碎的火星。他想起白天葡萄牙工匠的嘲讽,想起徐沧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