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661(第1页)

3.) 镜阵焚城

一、历史背景与技术逻辑

1. 铜镜焚城的科学考据

镜火燎原

大明嘉靖四十年,台州湾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扑面而来。林深蹲在烽火台的阴影里,粗布麻衣被汗水浸透,掌心反复摩挲着怀中的青铜镜。镜面新镀的白锡泛着冷光,这是他依照《考工记》古法改良的第七代聚光镜,边缘还刻着细密的日晷刻度。

远处海面上,倭寇的楼船如黑色甲虫般密密麻麻,船头悬挂的恶鬼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林深喉结滚动,想起三日前在军器局的场景——总兵官拍案而起,怒斥道:"若再无退敌良策,台州城百姓将生灵涂炭!"满室将领皆沉默不语,唯有他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泛黄的《武备志》:"卑职愿以阳燧之法一试。"

"胡闹!阿基米德火烧罗马舰队不过是传说!"有人嗤笑。林深却不慌不忙取出怀中铜镜:"此镜镀锡工艺改良后,反射率可达六成。若以五百面铜镜布成蜂巢阵列,辅以《周髀算经》勾股术与郭守敬弧矢割圆术计算聚焦点......"

此刻,林深抹去额角汗珠,望向海湾东侧。五百面铜镜在工匠们的操作下缓缓转动,六边形蜂巢阵列在朝阳下折射出刺目光芒。每个镜面都配有可调节的青铜支架,支架上的刻度与他怀中主镜的日晷刻度一一对应。

"林先生!倭寇船队已过猫头洋!"传令兵的呼喊打断思绪。林深猛地起身,腰间十二面小铜镜相互碰撞,发出清越声响。他扯开嗓子:"启动一号校准旗!"烽火台上升起赤色信号旗,学徒们立即展开竹简,在沙盘上疾书:"今日日中赤纬23度,镜阵仰角需调至......"

西侧烽火台的旗语迅速传来回应,误差修正值在空中快速传递。林深将主镜嵌入三角支架,屏住呼吸盯着镜心的子午刻度。当正午阳光精准落在子午线上,奇迹发生了——五百面铜镜同时将光线汇聚,一道白炽的光柱瞬间穿透晨雾,直直射向倭寇旗舰的帆布。

"那是什么妖术?!"倭寇阵中传来惊呼。林深看着帆布在强光下腾起青烟。新镀的锡层极大提升了聚光效果,聚焦处温度急剧升高。火舌顺着帆布蔓延,很快将整艘楼船吞噬。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倭寇反应极快,数艘快船脱离编队,朝着镜阵方向疾驰。林深抓起案头算筹,脑中飞速运转。《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与弧矢割圆术不断闪现,他大声下令:"启用移动校准!各烽火台实时传递偏差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