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485(第1页)

2硅基遗脉

苏门答腊岛的火山灰如同黑色的雪,纷纷扬扬地覆盖着焦土。赵莽戴着特制的量子防护面罩,蹲在一头基因改造象兵的残骸旁,手中的量子切割刀在暗红的火山岩映照下泛着冷光。这头巨兽的金属骨骼扭曲成诡异的形状,断裂的象牙上凝结着蓝色黏液——那是香料公会基因实验失败的产物。

“注意辐射值,还在攀升!”林夏的警告声从通讯器中传来,带着电流杂音。

赵莽没有回应,他的目光死死盯着象兵爆裂的眼窝。在破碎的生物机械眼球深处,一抹靛蓝色的荧光若隐若现,那光芒不像是来自地球的任何物质,带着某种冷冽而神秘的质感。当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出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碎片时,随身携带的量子检测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屏幕上的数据疯狂跳动:检测到未知硅基物质,能量波动频率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引力波存在0.3%的同源性。

“夏,你绝对猜不到我发现了什么。”赵莽将残片放入特制的防量子泄露容器,金属表面流转的纹路在容器的蓝光中诡异地变幻,“这东西的光谱分析结果,在我们现有的数据库里完全找不到匹配项。”

三天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笼罩在细雨之中。林夏穿着黑色的量子隐身服,如幽灵般潜入档案馆地下密室。这里的空气弥漫着陈年纸页的霉味,她的心跳随着深入而加快。当她打开那个标注着“1652年东印度公司机密档案”的皮质卷宗时,泛黄的羊皮纸上,一幅用银粉绘制的插图让她呼吸停滞——那是荷兰殖民者笔下的“星尘生物”,由无数闪烁着靛蓝色光芒的碎片构成,与赵莽发现的硅基残片纹路完全吻合。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航海日志记载,他们在好望角遭遇了发光的雾状生命体。”林夏将扫描件传输给赵莽,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船员们用香料火炮攻击,那些生物分裂重组,最后形成了一张海图……但这段记录在公开版本中被完全删除了。”

通讯突然中断,档案室的量子警报器刺耳地响起。林夏迅速将《第二分册》塞进背包,在被守卫发现前的瞬间,她瞥见古籍边缘的批注:“此物与富士山深处的蓝晶共鸣,乃打开归墟海的钥匙之一。”

与此同时,赵莽正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临时实验室里进行实验。他将硅基残片放在模拟火山环境的加热装置上,屏息注视着。当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碎片突然分解成无数发光的粒子,在空中重组为立体的拓扑模型。蓝色的光带勾勒出合恩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