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钱塘少年的格物初心
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个夏夜,钱塘县城的沈家书斋还亮着灯。十四岁的沈括趴在案前,手里捏着根竹片,正对着一碗清水摆弄。碗里浮着枚铜钱,他一会儿垫高碗沿,一会儿调整竹片角度,额头上渗着汗珠。
“括儿,都三更了还不睡?”父亲沈周推门进来,手里端着碗莲子羹。他刚从泉州知州任上告假回家,看着儿子痴迷的样子,无奈地摇摇头。
沈括头也不抬:“爹,您看!铜钱明明沉在碗底,可从这个角度看,它就像浮起来一样!这是为啥?”他挪动竹片,铜钱在水里的影子忽沉忽浮。
沈周放下碗,蹲在儿子身边:“这是光的折射道理。就像咱们看水里的鱼,实际位置总比看到的深。”他指着窗外,“明天带你去钱塘江看潮,那里的潮汐更有意思。”
第二天一早,沈括跟着父亲来到钱塘江边。潮水还没到,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沈括蹲在滩涂边,用树枝测量水痕,问老渔民:“大伯,潮水每天都这个时候来吗?”
老渔民笑道:“后生仔,潮水跟着月亮走呢!月初月中潮最大,刮风下雨也会变。”
正说着,远处传来隆隆声,像万马奔腾。潮水白花花地涌来,拍在岸上溅起丈高水花。沈括盯着潮水进退的轨迹,手里的树枝飞快记录着,连裤脚被打湿都没察觉。回家后,他把观测到的潮汐时间、高度一笔笔记在本子上,还画了示意图。
沈括的母亲许氏是着名学者许洞的女儿,见儿子痴迷这些“杂学”,非但不反对,还找来《九章算术》《水经注》给他看。“学问不分高低,能明白道理就是真学问。”她教沈括算圆周率,用算筹摆出复杂的算式。
十五岁那年,沈括随父亲到泉州赴任。泉州港的外国商船让他大开眼界,他跟着阿拉伯商人学天文历法,看他们用星盘导航;向造船工匠请教船体结构,蹲在船坞里看工匠们拼接龙骨。有次为了弄清船舵的原理,他跟着商船出海三天,回来时晒得黝黑,却捧着画满图纸的本子笑得开心。
父亲同僚见他整天“不务正业”,劝沈周:“沈知州,孩子该好好读经书考科举,总摆弄这些奇技淫巧没前途。”
沈周却摆摆手:“括儿心里有数。”他不知道,这些看似无用的学问,日后会成为大宋最珍贵的财富。
第二章 治世能臣的实干锋芒
嘉佑八年,沈括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第一次升堂审案,被告是个偷了官粮的仓吏,按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