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舟上也搭着篷子,遮风挡雨不在话下。"
"在那上头垂钓,下钩更便宜。"
"您若觉得妥当,小的这就去收拾齐整?"
"再备些吃食,包管钓得舒心!"
这船工果然机灵,话音刚落胡老爷便眼前一亮。
"妙啊!小舟确实便宜。"
"就照你说的办!"
"好生伺候着,回头都有赏!"
末了这句,胡老爷是冲着旁边眼馋的小厮说的。
那小厮闻言顿时精神抖擞,不用胡大老爷和船夫催促,立即翻箱倒柜寻找清洁工具。
胡大老爷的任务很简单——静候时机,挥竿垂钓!
船夫所说的回水湾距离不远。
从秦淮河的地形来看,不过是河道在此处拐了个弯,形成一片波澜不惊的水域。
阳光洒落,这片水域比其他地方更为温暖。
更妙的是,此处仍属秦淮活水,在胡大老爷眼中,简直是水温适宜、浮游生物聚集的天然鱼窝。
事不宜迟!
他利落地登上备好的乌篷船,仔细打量着。
这船确实小巧,三五个壮汉就能挤满船身。
中间的乌篷约莫齐胸高,本是遮风避雨之用。
潇湘馆的楼船之所以配备这艘乌篷船,正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客人若在途中停留,补给运输便靠它了。
此外,危急时刻它还能充当救生船。
此刻对胡大老爷而言,这艘船的唯一使命就是钓鱼。
船身吃水极浅,伸手便可触及水面,比楼船方便得多——楼船船头距水面可有一人多高呢。
胡大老爷只带了船夫和王不弃同行。
待船夫将船摇至指定位置,他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
取出预先备好的窝料撒入水中,擦净双手后,他娴熟地甩出鱼竿。
这个时代虽无现代科技,但人们深谙靠水吃水之道,钓鱼工具一应俱全。
尽管不如后世精巧,却绝对实用。
换个角度说,现今那些物件,无非是在此基础上改良升级的产物。
铅坠自不必提,鱼钩虽有倒刺,但丝毫不影响使用。
没有尼龙线,多股蚕丝捻成的钓线,韧性丝毫不逊色。
浮漂更是寻常,软木制成,并非稀罕物。
不过刷了一层鲜艳的漆罢了。
至于鹅毛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